通信世界网消息(CWW)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了5G商用牌照,意味着中国5G发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根据 IMT-2020 网络对5G 的设计理念,5G关键技术以 SDN、NFV和云为基础,向着自动、智能、灵活、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在5G技术应用初期,将在传统的eMBB场景上继续爆发强大的生命力,承接2G/3G/4G应用。同时移动终端设备作为网络传输的载体,也是引领5G消费级的应用,其中5G SoC便成为“聚焦点”。
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联发科技发布的多模 5G系统单芯片(SoC)采用7nm工艺制造,将为首批高端5G智能手机提供强劲动力,展示联发科技在5G方面的领先实力。近日,联发科在北京举办了5G沟通会上,联发科先进通讯技术处资深部门经理傅宜康详细为媒体详细介绍了目前联发科在5G技术上的一些研究成果。
“独有的”SA/NSA模式的上行覆盖提升技术
联发科多模5G SoC Helio M70芯片使用同一个软硬件版本就能支持SA和NSA组网,支持700M/900M/1800M/2.6G/3.5G/4.9G等主流频段,最高可支持下行速率4.7Gbps、上行速率2.5Gbps。对此,傅宜康表示,联发科的芯片在SA模式/NSA模式都有开发额外的新技术,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在NSA模式下,如联发科独有的上行动态频率共享(Dynamic Power Sharing, DPS)对比传统的单上行传输(Single-Uplink Operation, SUO) 技术能带来平均28%的上行速率提升。由于SUO具有在一个时间点仅传输一个文件的特性,而NSA模式在4G/5G两张网络上,两个发行都需进行发送,SUO技术通过两个轮流发的形式进行处理。而DPS技术能应对在4G/5G网络下快速做出信息交互和运算,实时找出最佳的4G/5G上行的功率,保障在每个瞬间4G和5G信号都进行上传,提升上传效率。
在SA模式下,一是联发科研发的UL上行控制信道预编码技术(Precoding)采用上行双发的特征,在控制信道上行发送时,利用预编码技术在上行的资源额外多做一个上行信道,可带来30% ~60% 上行覆盖提升;二是在终端上行功率增强3dB, UL高功率终端可带来40%上行覆盖提升。
5G商用时代,5G对2G/3G/4G技术演进而言并不是独立的、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5G技术保证大量的数据传输、多设备连接以及传输稳定、无延迟。傅宜康表示,在运营商大规模进行5G商用落地时,希望联发科5G SoC上行覆盖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
成熟化的5G SoC,实现低功耗
5G与4G相比,5G的高宽带、低延时、大连接使得终端的消耗远远高于4G功耗,此外终端的电池容量依然有限,难以纳入大容量电池。面对重重困难,傅宜康指出,改善该问题,联发科从通讯模块入手,无数据传输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功耗。
傅宜康说道,联发科在全球5G技术上不仅是最前的预研、标准化,还是到产品落地,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全球首发5G SoC的设备厂商。值得一提的是,Helio M70率先采用3GPP十二月正式协议版本通过了SA和NSA双模芯片实验室测试,并在怀柔外场通过了IMT-2020(5G)推进组的验收,标识着联发科技5G技术已经成熟。
此外,联发科作为5G标准低功耗技术的关键贡献者,在5G标准制定时,主张做出结构性修改,设计出动态开关的机制,可节能58%,并获得5G标准采纳。傅宜康介绍道,目前联发科正在牵头3GPP Rel-17节能技术的讨论,进一步探讨终端功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