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适时监测数据来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新增数量还在呈增长趋势,由于春季本身是流感高发期,我们判断疑似病例的增长还会持续2周左右,而确诊病例随着检测试剂的全面到位,应该还会持续增长,确诊病例的增长,我们判断应该在30天之后呈下降趋势,原因如下:一是先进城市城市基本上从大年初三开始,全民戴口罩,有效的抑制了病毒传播;二是其他城市即便没有口罩,也很好的做到了居家隔离,因此,从大年初三往后14天,也就是大年17(阳历2月10日)这段时间,病毒传播基本上被阻断,但仍不排除有少量病毒传播在继续。从2月10日开始再延后14天,既2月24日时,全国基本上实现病毒零传播,再往后延14天,既3月10日左右,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该呈下降趋势,甚至逐步呈零增长趋势。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一、防控时间的判断
尽管到3月10日左右,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会呈下降确实,甚至是零增长,但是,由于本次病毒的传染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在没有有效的预防药物或者治疗药物之前,防控措施不会减弱,或者说只能是逐步减弱。这个时间比较难判断,但是,我们估计涉及到民生的生产类企业和服务类企业,可能优先获得监督管制情况下的经营恢复许可。而涉及到人流聚集的经营场所短期内可能难以获得经营恢复许可。这个时间大概率会持续到有效的预防药物得到批量生产并投放到市场。至少是确诊病例新增为零之后的第28天,也就是4月8日左右,才会在各经营主体有完善防控措施的情况下,获得恢复经营许可,而且主管部门一定会检查实体经营主体的防控措施。因此,实体经营要想尽早恢复,一定要及时准备好完善的防控体系。比如顾客的进门口罩,入店前的体温测试,经营场所的消毒设备,员工防护装备,以及员工体质数据及时上报疾控中心等等,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估计各地政府会跟当地政协、企业家协会等商量制定。
二、疫情对手机零售商的影响
1、哪怕疫情结束,短期内到店客流量仍会大幅减少。
2、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失业或者工作没有保障,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可支配收入减少,用于购买手机的开支会下降。
3、不会减少或小幅度减少的,是子女教育支出、食品、健康和卫生防护产品;其他非刚需产品的消费支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仍然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娱乐类、学习成长类的产品复苏相对较快,经历过疫情的考验,大多数人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全球和全国的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整体仍然是好的,微观上肯定会影响到具体的企业和个人。
三、手机零售商的应对策略
1、这里的应对策略仅仅针对还有能力经营下去的,如果2个月之后工资都发不出的,什么应对策略都没有用,俗话说的好“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
2、稳定军心,留住员工,才能有人为客户服务。这一条,经营十年以上的手机零售老板可以直接略过,因为该如何做肯定比我还清楚。总结为三条“以大爱求理解、以战略建信心、以身先士卒求同舟共济”
2.1、以大爱求理解
如果说疫情是一场大仗的话,疫情带来的影响是一场更大的仗,毛主席早就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在实习,当时我实习的公司第一时间宣布“不裁员、不降薪、立即成立重症基金。”这家公司虽然没有做得特别大,但是十几年来一直稳健经营,现在年收入10以左右,一直活得不错。而当时同等规模的同行,由于采取了降薪策略,导致人员流失,2005年就经营不下去了。活着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对员工负责对员工好;但是对员工不负责,对员工不好的企业,一定无法长期持续的发展。这一点,在手机零售行业摸爬滚打10年以上的老板肯定都非常清楚了。
有条件的话,帮员工和员工的家人买口罩、买预防药、至少分享一些疫情防控知识,关心员工和家人的举措,人心都是肉长的,就算个别员工不领情,大多数还是能感受到公司的爱意和温暖的。
当然,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的,如果企业确实有困难,可以与员工坦诚沟通,但无论如何要留住优秀员工,保住胜利的火种。
2.2、 以战略建信心
可能有的人会说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公司谈什么战略,搞笑。战略只是“公司疫后发展计划”的一个代名词,叫策略也行、叫计划也行,不重要,总体来说要客观、乐观。客观的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疫情的影响,首先用户还得买手机,还得消费;其次,公司的优势货源没有断;最多就是客户不到店来购买,那么做好线上支付,做好送货服务,客户一样不会流失。当然,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做法,重点是沟通到位。
2.3、以身先士卒求同舟共济。
老板要冲在第一线,比如说微信营销、抖音营销,不管什么营销,老板要亲自做,第一是摸方法探经验,第二是身先士卒,而且要调动资源,打一些胜仗来树立员工的信心。中国企业的典型特点是老板不亲自抓的事情,落实效果都会比较差。
3、为什么客户不会流失?“将爱传递给客户”
我为什么反复提到爱,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28号(大年初四)就通知了全体员工,做好在家办公两个月的准备,工资照发。到今天为止,研发的同事跟在公司上班一样,产品进度一点没耽误,营销的同事迅速调整了年前以线下活动为主的思路,自觉自动的策划了好几个线上活动。有“自主学习公益讲座”、有“培训机构疫情应对公益讲座”、有“2个月免费课堂”等等,有的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执行下去,但总体来说,员工都自发的工作,去传递爱。
一家企业会不会因为有“爱”就能发展壮大?我们公司的董事长认为服务业会,但科技行业不一定。他经常给我们举海底捞的例子,为什么海底捞学不会,他服务客户的方法很简单,他培训员工的方式也不复杂,他对待员工的态度和福利也能给,他对员工的授权模式也可以学,但是要想学到位就很难,因为学不到海底捞对员工的爱、对员工的信任,因为这份爱这份信任,员工才能把爱传递给客户。
有条件的企业,能不能帮客户买口罩,不用送,帮买就行;能不能想想客户在疫情下会面临什么困难?买不到口罩?买不到消毒水?买不到洗手液?孩子没法上课?没法上培训班?有个感冒啥的不能去医院?有点不舒服找不到医生?等等,如果心里有爱,我们就会发现客户可能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度服务,有些是提供咨询、有些是帮忙购买、有些是收费服务、有些是帮忙联系。服务不一定多,也不一定全,但是要有用有效,要走心,客户自然能感受到企业对他的爱。
4、让业主减免租金真正有效的办法
我比较不赞同强行要求业主减免房租的做法。 第一是你要求了业主也不一定减免,第二是企业在业主面前相对弱势,你有押金、有装修、有存货、要品牌,业主可以扣你押金、封你门店、帖个封条。但是,取得业主的理解还是可以尝试的。
第一、疫情影响的是所有实体经营主体,最终会影响到业主,有见识的业主,会认识到很多实体会倒闭,收入降低,门店租不出去,租金大幅下降,这都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第二、一个业主要找到一个优质的租客,有经营能力的租客,能长期发展的租客,也不容易。
第三、业主关心的并不仅仅是一两个月的房租,而是未来1年2年能不能稳定的收到房租。
寻求业主的理解,减免租金,可以分几步走:
第一步,负责联系业主的员工,转发一些政府要求适当减免租金的文件,和列出一些已经减免租金的物业单位,最好是本地的。
第二步,转发一些经济形势分析,指出实体经营不好,房地产是最终受损的,门店会面临租不出去、租金下降,难以找到优质租客的困境。
第三步,要传播企业能经营好,能持续发展的信心和策略,证明自己是优质租客。
第四步,再和业主谈不要在乎1-2个月房租,而是关注未来1年2年能不能稳定的收到房租。
最后,如果确实不行的门店,即使1-2个月不要租金,也没有坚持的必要。只有跟业主达成长期的租金降低,确保门店能盈利,才有坚持的必要。
5、客户需求在转变,产品组合必须转变
如前文所述,疫情结束之后,不光是客流量减少,客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围绕子女教育、食品、健康和卫生的产品需求基本不减或小幅度减少,娱乐类、学习成长类产品逐步恢复,其他产品需求大幅减少。当然,这是指工薪阶层以下,富裕阶层的需求还是不会减少,只是消费重心转移,比如更加重视健康卫生、更加关注子女教育、更加注重饮食养生等等。
因此,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组织的产品也应当有所变化,包括学习用品、美食设备、健康和卫生设备、家庭娱乐产品、个人学习成长类的产品,有些是硬件实物,是软件APP或者云端产品,只要在销售这些产品过程能获得预期的收益,都可以考虑组织起来。对于区域零售商来说,转变为本地家庭智能设备和信息综合服务商,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只售卖单一产品,干着跟线上一样的事情,在客流大幅缩减的当下,干的好存活可能没问题,发展壮大应该还是要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组合。
6、线上营销这么干更有效
疫情当下和疫情的影响,决定着营销方式必须转变,要快速的适应线上营销方式,但是,也不能一通乱转,应当围绕公司的优势、资源和基础条件来转变。
6.1、加强线上营销是必须的,通过什么渠道去营销?
有微信朋友圈、有抖音、有快手、有各种直播平台。我们认为,广泛适用于大多数手机零售商的,还是基于熟人网络的微信。他只是把到店购买变成了微信支付而已。而且,目前畅销的手机品牌已经高度集中,不存在品牌信任的问题,主要是销售人员以专业的角度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手机型号。因此,我们建议销售人员的微信传播应该聚焦客户的需求,公司后台的营销文案也要去抓客户需求。
6.2、试试把员工头像、企业公众号头像等高频露出统一换成“营业中”、“送货上门”等等。
具体企业自己策划,核心目标让客户随时知道你在营业,可以提供服务,可以送货上门,这叫关键信息标准化,高频化。头像图片究竟是用员工照片、还是企业logo、还是什么,企业自行决定。
6.3、再小的企业,也可以有所作为:
A、内容方面:
可以提供疫情防控知识、咨询;孩子家庭学习方法、产品分享;疫情过后的就职就业形势分享;企业疫情应对策略;企业经营相关政策解读等等;客户需要的就是你应该做的。
B、分享形式:
个体企业:可以微信私发、建群讨论、分主题转发等等。
小型企业:有微信公众号的、有能力维护社群的,可以公众号每天推送,组建客户社群,分享信息。
中型企业:在当地有医生资源、老师资源、政府资源的,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给客户解读疫情,提供方法指导。可以微信群分享,也可以在线直播。
通过这些有价值的分享活动,把员工、客户、员工的家人朋友,员工的家人朋友的家人朋友,客户的家人朋友,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客户社群。
6.4 笼络优秀人才正当时,疫情会导致部分企业熬不过去。(不详述)
6.5 零售商年毛利1亿背后的奇迹,从“人货场”到加强“人人人”,开展人脉链营销。
我本人过去非常不看好社交零售、微商之类,但进入教育这个行业之后,这个领域有一家卖英语学习系统(产品形态是平板电脑)的公司,通过社交新零售的方式,2019年销售了30万套产品,零售价是6880,我们公司董事长花了3000万投资这家企业,仅仅占1%的股份。预计2020年销量大概能销售100万台,而且零售价涨到7580,这家公司最好的一个新零售客户一个月就能销售1万多台,这个客户从1个人开始,仅花了两年多时间就达到这个水平,一个月的毛利润近900万。除了产品确实有效之外,这使我认识到新零售不受场地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员工规模限制、快速裂变的厉害之处。
社交新零售的本质其实就是给没有优质货源、投资资金不足、但是有一定能力、人脉资源丰富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创业当老板赚大钱的机会和平台。利益分配的特征是利润空间往零售末端倾斜。裂变的特征的是人与人裂变,下级向上级裂变,一款真正优质的产品,会在这种营销模式下带来指数级的销量增长。虽然早期积累需要一定时间,但是质变引发量变再到量变引发质变的循环过程会越来越快。这对于手机零售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7、营销员工激励的转变
手机零售行业是我见过所有零售行业里面,组织能力最强、适应能力最强、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但是,传统的区域保护模式,高成本的店铺销售模式等等,极大的制约了手机零售企业快速发展。早期手机利润空间巨大,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时候,有能力的企业还能快速扩张,但现在的环境下,即使没有疫情的影响,快速扩张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能维持经营已经实属不易。因此,企业要快速成长,除了再次寻找到利润空间、需求增长快的产品,在员工激励方式上,也要寻求转变。
我的建议是把营销员工分成几个层面:第一种是有能力做社交新零售的,第二种是有能力独立经营店面的,第三种是还需培养的,企业要快速的把前两种员工进行内部孵化,给他营造赚钱的空间和平台。打破传统的区域限制、场地限制和员工规模限制,采用社交新零售的方式,带动企业快速的成长。
8、疫情终将过去,强者恒强
疫情终将过去,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有太大变化,具体的需求有所变化,总体的需求不会大幅减少,但是有的企业会倒闭,有的企业会越做越强,希望我认识的朋友,读到这篇文章的企业,都能战胜疫情,越做越强,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