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盘点:ICT十大创新技术应用

作者:梅雅鑫(整理) 责任编辑:吕萌 2020.12.23 09:2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一、全球首张MEC规模商用网络发布

4月29日,中国联通携手华为、Intel、腾讯、中兴通讯、浪潮、碧桂园、格力等合作伙伴,正式发布全球首张MEC规模商用网络,中国联通MEC运营中心在广东落地。

以“快、广、深”为原则,中国联通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率先完成5G MEC网络整体布局与节点建设,面向大湾区提供低时延快速接入能力;同时,完成集团级自研MEC边缘云平台的商用部署,实现面向全国边缘节点及业务应用的集中管控、一点创新、全网快速复制,并打通边缘网业一体化流程,实现业务的售前、售中、售后大闭环。

基于首张MEC规模商用网络,中国联通携手格力、腾讯、碧桂园等几十家头部企业开展MEC商用实践落地,为赋能湾区乃至全国的创新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二、国内规模最大的5G智能电网正式建成

基于5G改变电力行业的能力,各方针对5G网络承载电力应用开展了深入探索。目前已证明5G网络能够很好地承载电力业务,进一步的融合应用探索正在逐步展开。

2020年1月,南方电网选取深圳局2条站内10kV馈线和4个站外环网柜,完成了国内外首条基于5G SA网络的配网分布式差动保护跨基站承载现场测试。2020年7月11日,国家电网青岛供电公司、中国电信青岛分公司和华为公司联合开发的青岛5G智能电网项目一期工程正式交付投产,标志着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5G智能电网正式建成。

三、疫情“通行令”:通信大数据行程卡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是由中国信通院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为全国16亿户手机用户免费提供的查询服务,是对此前通过短信查询行程的服务升级。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基于电信大数据,由三大运营商统一提供接口,仅须填写手机号、验证码并确认本人授权,无须填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不收集其他个人信息,操作上更为简便和安全,充分保护用户隐私。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的数据可以全国通用,真正做到全国一张网全面覆盖,查询结果显示到访的省市(国内)、国家和地区(国际),查询结果页会使用绿色、黄色、橙色、红色4种颜色进行标记,规则会按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这些在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会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道路通行、出入境等方面提供科学精准的技术支撑。

 

四、对标谷歌GMS,全球第三大移动服务HMS诞生

华为移动服务(全称“Huawei Mobile Services”,简称HMS)是华为为其设备生态系统提供的一套应用程序和服务,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快和更好的无缝体验。长期以来,全球手机移动服务市场都是以苹果IOS、谷歌GMS马首是瞻,苹果、谷歌因此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华为重金投入,不到半年时间就构建出了自己的移动服务生态体系,国内下载量突破69亿次,全球下载量突破1800亿次,这一组数字意味着全球第三大移动服务HMS正式诞生。

HMS以及HMS应用程序集成了华为的芯片、设备和云计算能力,并形成了一套用于IDE开发和测试的HMS核心服务(HMS Core)、工具和平台。2020年1月,华为在全球发布HMS Core 4.0。HMS包含一整套开放的HMS Apps和HMS Core、HMS Capabilities、HMS Connect,以及相应的开发、测试的IDE工具。其中HMS Apps包括华为云空间、华为智能助手、华为应用市场、华为钱包、华为天际通、华为视频、华为音乐、华为阅读、华为主题和生活服务等组成的核心应用,可以对谷歌的一系列服务和应用形成替代。2020年3月26日,HMS在华为P40系列全面上线。

 

五、5G切片应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5G网络切片是5G独立组网(SA)的标志性技术之一,也是5G赋能垂直行业的重要利器。2020年我国运营商、研究机构、设备商和产业各界全面启动了5G网络切片的系列技术规范研制、切片管理系统研发、端到端测试验证和行业应用试点工作。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北京公司、研究院,实现了基于5G切片端到端4K+8K超高清直播的全面升级。这也是业内首次将5G切片应用于商用大型8K超高清直播;湖北电信联合华为在全国率先试点5G切片专线方案,实现5G“专网”与“公网”硬隔离,对行业客户提供具备SLA保障的高品质5G专线服务,满足5G toB各行业差异性业务和网络需求;上海联通携手华为成功部署并验证了全球首个基于高端制造领域的端到端5G工厂切片,通过无线RB(Resource Block)资源预留、承载网FlexE技术和核心网UPF下沉协同方案,提供切片内不同业务的差异化调度,既满足了eMBB的大上行业务,也满足了uRLLC的低时延业务要求,在复杂业务环境下实现更好的SLA保障。

六、首款5G云手机——“天翼1号”

11月9日,中国电信旗下首款5G云手机——天翼1号正式亮相。所谓云手机,即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网络终端服务,通过云服务器实现云服务的手机。中国电信天翼1号定位于“云手机”概念,依托5G网络,将复杂的计算和大量的数据放在云端,手机则主要作为一个显示的载体,其本质是一个典型的“端云协同”的一个终端。

天翼1号云手机的推出,实际上也得益于中国电信5G SA网络的商用,其未来必将成为中国电信力推的云网战略的重要一环。天翼1号云手机用户可同时拥有天翼“云手机”,端云随时随地随心切换。云手机畅玩云游戏、云视频、云应用,不占本地存储空间、不依赖本地手机性能。云手机应用与数据云端存储,多重可信保障,换机无忧畅玩无忧。同时,天翼1号云手机还支持大容量超级SIM,其既是通信SIM卡,又是内存卡,可以快速将手机本地数据一键备份至SIM卡,实现快速迁移数据。

七、国产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

5G毫米波芯片是适用于5G移动通讯领域的芯片,是宽带卫星通信和5G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核心器件。南京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研制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阵芯片,并完成了芯片封装和测试,每通道成本由1000元降至20元。同时,他们封装集成1024通道天线单元的毫米波大规模有源天线阵列,芯片与天线阵列力争2022年规模商用于5G系统。

南京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所研制出的5G毫米波芯片是世界上首次较为彻底地解决了阻碍CMOS毫米波通信的芯片问题,从芯片、模块到天线阵面全面实现自主可控,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该项技术突破,有利于加快我国5G网络在毫米波频段的部署,大大提升5G网络速率,降低5G网络建设及运维成本,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及应用发展。

八、基于SRv6的弹性SD-WAN技术

中国移动提出的新一代弹性SD-WAN技术创造性地将SRv6与SD-WAN结合,兼具Overlay的灵活性和Underlay的协同能力,构成了中国移动SD-WAN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移动弹性SD-WAN充分发挥SRv6的源路由机制,通过终端CPE设备把SRv6能力延伸至客户侧,将城域网、IP骨干网和数据中心网络的Underlay承载能力进行合理抽象,通过云网协同层把云网资源和业务应用解耦,以标准化的API接口进行云网能力开放供SD-WAN业务按需调用,从而赋予了SD-WAN强大的Underlay协同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通过增设云化POP点,为增值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加载锚点。

中国移动充分认识到把SRv6的网络供给侧能力和SD-WAN的应用侧需求结合将带来巨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前期G-SRv6原创性成果,极大提升了网络的承载效率,为企业用户带来入网即入云、敏捷入多云的极致用网体验。

九、“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

“九章”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根据目前最优的经典算法,“九章”对于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超级计算机“富岳”快100万亿倍,等效地比谷歌的超导量子比特计算机“悬铃木”快100亿倍。潘建伟表示,这一成果牢固确立了我国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基于“九章”的“高斯玻色取样”算法,未来将在图论、机器学习、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十、未来网络试验实现突破

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的“面向服务的未来网络试验环境与技术创新”项目基于服务定制网络体系架构,围绕传统互联网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以实现网络资源和能力的充分开放,极大地降低用户成本为目标,努力为消费型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空天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该服务定制网络架构已成功应用于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唯一一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CENI),覆盖全国40个骨干节点、133个边缘节点。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基于SCN架构自主研制的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已成功在450多个城市、1100多个节点的运营商大规模骨干网中稳定运行3年以上;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省市和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工业互联网高质量企业外网,可服务数十万企业用户、数百万台设备联网。面向生产性互联网对骨干网络的确定性可控需求,未来网络团队依托CENI网络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大规模测试环境,首次实现了跨13城市2000千米以上,30微秒以内的时延抖动控制。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