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作者:褚连杰 责任编辑:王禹蓉 2021.01.13 06:1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包括开展互联网网站与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开展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水平评测并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及公示工作等三方面七项具体内容。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的背景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拓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然而,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也存在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多数存在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使得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验证码操作困难、相关功能与设备不兼容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在“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将进一步进行深度转型,预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在“十四五”末超过3亿,达到3.03亿。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却被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抛在了身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简单估算可知,在2.5亿年逾60周岁人口中,超过60%不是网民。

《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老年人普遍对智能手机感到“有障碍”。除了“学不会”之外,一个客观现实是大多数科技产品服务的主体都不是老年人。

在万物走向智能互联的时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被“互联网+”装进APP。网络电商、直播带货兴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乐享购物;线上会议、远程办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课堂、在线教育让学生能够“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大数据也为联防联控、科学防治提供有效帮助,“健康码”成为居民出行新“身份证”。

然而对于老年群体,在科技的壁垒下,生活变得殊为不易。不会在网上购票,只好去火车站的售票窗口现场排队;没用过打车软件,急着出门时根本拦不到车;对手机支付无所适从,不得不面临难以找零的尴尬。疫情期间,无处不在的防疫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健康申明填报,将老年群体的生活窘境无限放大。

当互联网市场忙于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时,却忘了给老年人也发一张通行证,让他们也加入到时代的更迭中。老年人被科技遗忘,被汹涌而来的新世界遗忘。以至于老年群体在心智真正老去之前,就已经被时代挤到了边缘。

而另外一个现象是,虽然整个社会呈现老龄化趋势,但老年人的心态却在年轻化。随着老年人的逐渐增多,其日益增长的数字化存生活需求和相对难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之间的矛盾正在被放大。在数字信息和技术领域,如果那些急需帮助的老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很可能成为网络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从而使他们深陷各类虚假新闻、恶意软件以及诈骗等各种问题。

现代科技制造出了最便捷的系统,却没能生产出简单易用的“老人手机”。当我们为技术革新而欢呼时,却未曾考虑到老年人所面对的,可能是更加迷茫、陌生和无助。

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来看,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是一个复杂却又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对一个正在向人口老龄化迈进的国家而言。现代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忽视这一群体的存在,不能使他们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孤岛”。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的意义

一是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在“助老”方面,近年来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均有所改善。从2018年7月起,央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虽然针对的是侵害民众支付自主权现象,但考虑到老年人是拒收现金的“最大受害者”,此举也是对他们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基本权益的保障。交通部门对使用老年机、没有微信、无手机的旅客开辟了无健康码专用通道。而北京市为解决部分老人、儿童“无手机、无码亮”导致的“进场难”问题,在北京健康宝原有“他人代查”功能的基础上,于2020年11月21日凌晨发布上线了“老幼健康码助查询”功能。

这些举措都是辐辏在“助老”议题上的积极作为,值得肯定。但单弦不成音,这仍是未成体系的零散措施。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性方案,既是为解决现实痛点而生的靶向施策,也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思路。针对“无健康码寸步难行”的现象,方案明确指出,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设立“无健康码通道”等。针对拒收现金的情况,方案重申,必须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强化支付市场监管,加大对拒收现金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全社会共同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专项行动,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的数字化社会,打造无门槛的、无排斥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二是打通堵点,补齐短板,释放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消费侧需求。目前,我国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约为2.74亿户,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老年人约1.34亿户。这意味着,全国有近1.4亿的老年人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让1.4亿不上网的老年人上网,让已经使用智能手机的1.34亿老年人更深入地触网,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阿里发布的《银发族消费升级数据》显示,近3年来“银发族”的数量增长了1.6倍,消费水平也不断上涨,人均花费达到4300元,他们已经成为了网购的新消费大军。此外以打车为例,老年人虽然基于收入、节省的习惯等原因,打车频率不高,但老年群体数量庞大,在线上存量流量已经逐渐见顶的当下,也是一个可观的增量市场,值得发掘。不仅是打车,在娱乐、生活服务、阅读等方面,老年人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增量市场。做好这个市场,只需要在APP应用上实施老龄化的相应改造,就可以获得持续的效果,边际成本极低,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一本万利。除了改造APP,更需将心比心地去发掘市场。比如,在老年人社交方面,以广场舞内容服务切入的中老年社区“糖豆”,就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科技要以向善之心,帮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以市场化的视角,他们又都是实实在在的用户,需要用商业智慧去发掘。

三是引导营造清新友好的互联网平台新风尚,在平台反垄断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在互联网适老专项行动政策的引导下,互联网平台开始面向中老年用户提供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上网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引发一片好评。其实,对便捷友好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老年群体。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平台利用其垄断地位,随意搜集用户数据、强制推送广告、诱导用户点击、不提供一键化的便利退订功能等问题,已引发全社会的反感。

在整治互联网平台垄断的当下,引导互联网企业在人性化设计上考虑更多一点,在为老年用户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为所有用户提供了选择的权利。所有的高科技产品对使用者而言都应该是辅助,让互联网应用回归服务用户的本质,才能扭转互联网平台唯利是图、不断内卷垄断的趋势。

对互联网应用适老化的要求建议

网络社会的适老化改造,不仅互联网公司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一键抵达等功能的产品,还需要公共服务部门一并发力,提供适老化的便捷公共服务产品;不仅需要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上做文章,还需要在“弃网”“断网”上想办法。相较于出行、消费等商业化需求,申请高龄老年人津贴、就医等公共服务项目或许才是老年人更为需要的。而上述项目功能的开发,则主要靠公共服务部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加入“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中,从老年人的需要和困难出发,既要开发适老化的公共服务网络产品,也可以让功夫在“网”外,比如开发更便捷的身份证替代功能,让每一位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掉队、不落伍。唯有如此,加速跑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普惠于民。

首先,要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利用更智能的科技、更人性化的方式解决目前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形的“健康码”换成无形的“健康码”,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以刷卡等方式作为替代;再比如互联网应用宜做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让老年人能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操作。

其次,也要鼓励老年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新的智能技术,了解基本概念,熟悉基本操作。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基于我国国情与互联网发展现状,制定易实施、便管理的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规范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体系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运营,并基于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指导第三方机构进行符合性测试,发布评测认证结果,激励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际落地应用。

最后,在老年用户融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带来了信用体系滥用、隐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预测,未来互联网平台将以老年群体专项服务为由,进行数据采集、人脸识别等行为,给老年用户带来了更高风险。老年群体对数据安全敏感性较低,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其中既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主管部门全面深入监管,以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仁为本,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关怀。让数字化服务引领社会尊老敬老的风尚,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