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徐晓兰:超过60%中小企业数字化设备连接率低于40%

责任编辑:程琳琳 2021.03.05 08:19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关键。但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中小企业转型意识和动力不足、平台赋能成效尚不深入、平台内大中小企业协作水平低、平台间协同发展受阻。因此,亟需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量质齐升,做实做深做优制造业态;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推广新兴技术应用和业务场景融合,提升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转型意识、动力不足。根据来自山东省、江苏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的684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仅不到10%的中小企业处于深度应用阶段,超过60%中小企业数字化设备连接率低于40%,近50%中小企业信息系统覆盖率低于40%、设备联网率低于40%,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和动力不足,受到人力资源和资金约束。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不深入。从供给端来看,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应用云化和平台化进展缓慢。工业软件服务商偏重线下服务,多数产品应用未实现微服务化的解耦与重构,在数据智能、敏捷开发、高效运营、移动协同等多项能力方面存在严重发展滞后。从需求端来看,企业应用平台尚处于浅层次,数据功能和工业APP等均处于浅层次应用水平。中小企业实现常规能力提升,但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成效尚未凸显。

三是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大中小企业生态协作水平亟需提升。一方面,亟需警惕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鸿沟。制造业龙头企业数字化积淀深厚,核心企业数字化转型远远领先于生态中小企业,可能因数字化程度不同产生协作摩擦。另一方面,网络化协作和产能共享赋能成效较弱。中小企业更多依赖大型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过度集中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将不利于中小企业生产活力激发和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韧性提升。

四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标准不完善、不清晰导致跨平台协同合作受阻。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生态之后,应以应用价值为牵引推动平台间合作,促进跨平台数据开放和牵引,进一步推动平台层面的协同合作发展。但工业APP、微服务、机理模型等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和应用无法实现跨平台适配对接,跨平台合作受阻。

二、有关建议

一是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量质齐升,做实做深做优制造业态。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字化转型水平显著高于为未认定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应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基于工业互联网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智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针对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决策者数字化转型意识;针对数字化转型探索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加强应用指导;对于践行实施阶段的中小企业加强培训和服务,帮助其深入了解平台功能;对于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供应商对接活动。通过补贴方式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是加快推广新兴技术应用和业务场景融合,提升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推动传统工业软件云化平台化,利用低代码开发与敏捷高效的运营方式加快工业软件平台化和APP化的速度,降低开发门槛和研发管理成本,提升运转效率,赋能中小企业形成自身数字化能力。鼓励和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和强安全”的轻量化应用,降低使用门槛。鼓励平台协助中小企业梳理转型业务需求,提供面向中小企业自身需求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四是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和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生态构建的核心作用,并引进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服务商、硬件提供商等加强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引导龙头企业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生态,推动形成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协同发展机制,大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中小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低成本、灵活的方式补齐数字化能力短板,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五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构建并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以推动各领域关键技术应用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方案,推动企业基于云架构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平台间数据资源互补协同,推动工业模型、微服务组件、工业APP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利用,营造平台协同有序发展环境。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