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余少华:建议给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年的运行管理费支持

责任编辑:程琳琳 2021.03.05 08:2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针对我国产业创新资源分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要加快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自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至今,我国已布局建设了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17家创新中心涉及的产业领域包括新能源、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和大装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农业装备、医疗器械等。

在工信部等部委指导和组织下,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和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汇聚创新资源,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国际合作,最终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网络等方面,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成效。

建议对国家级创新中心持续财政支持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推进和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新形式,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先机。

作为一类新组建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除承载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工程化能力建设、技术扩散和产业化应用等使命外,还特别要求坚持企业化运作机制,把握有限目标、市场导向、经济效益三个特点,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当今市场大潮中,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点比较困难,技术创新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还应该有容错机制,同时创新成果的转移扩散机制建立,以及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也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期一般是三年,三年到期后就要开展验收,并按市场化要求进行考核,对一般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来说有些困难。建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持续财政支持政策,给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年左右的持续财政资金支持,这样既符合创新规律,也更符合市场规律。

希望通过持续的财政资金支持,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得到更健康、更良性的发展,真正持续实现制造业以尽快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目标,显著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建议给予政策倾斜

1、“十四·五”规划给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年运行管理费用持续支持的建议

建议参照国家财政资金持续支持其他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做法,给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年的运行管理费支持,运行管理费中可包含日常研发费用的支出;支持方式可以考虑前资助+后补助混合方式;支持额度可按绩效评估结果,每家每年给予5000万元到1亿元的支持。

2、关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一种新形式,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活动中应该享受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有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参照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三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关税〔2016〕70号)要求,进一步细化或补充有关关于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如财关税〔2016〕71号),使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国家级科技创平台早日同等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