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4月1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2021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18570亿元,同比增长55.8%。
芯片紧缺情况下,手机、计算机产量仍显著增加
在电子信息相关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2.1亿台,同比增长49.2%,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4亿台,同比增长48.8%;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5725万台,同比增长1.1倍;集成电路产量533亿块,同比增长79.8%。
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以及5G生态的日益完善,市场对智能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需求非常大。需求侧的稳定增长必然要带动供给侧的产量增长,但从去年的汽车芯片短缺开始,芯片短缺的阴影正在逐步覆盖智能手机、驱动IC、电源模块等领域。从数据分析,2020年1-2月,手机、计算机产量仍增加显著,仍然供应不足,可见市场需求之大,这也会侧面压缩汽车芯片出货量的上升空间,短时间内,各领域芯片供应都会非常紧张,很难保持平稳的供应生态链。
进口集成电路是出口的两倍
据海关统计,1-2月,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3328万台,同比增加1.4倍;出口手机1.6亿台,同比增加32.6%;出口集成电路468亿个,同比增加47%,进口集成电路964亿个,同比增长36%。
众所周知,自从华为、中兴事件暴露了中国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实现半导体技术自主可控就成了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除了在芯片制造方面被“卡脖子”之外,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步骤都是中国的薄弱环节,半导体发展也是举国体制下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此前,据美国半导体协会(SIA)202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芯片的进口额攀升至近3800亿美元,约占国内进口总额的18%。在半导体设备进口方面,根据彭博社分析,中国内地2020年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购买了近320亿美元的设备用于芯片生产,比2019年增长了20%。
依靠进口设备发展本土半导体是当前发展的一个常规做法,但随着芯片进口额的快速攀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也成为重中之重,中国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在人才、技术方面的积累,通过各方努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完善国产集成电路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