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专家解读:相比于R16,R17标准对5G终端做了哪些提升?

作者:程琳琳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2.06.16 18:21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在3GPP RAN第96次会议上,5G R17标准宣布冻结,标志着5G第二个演进版本标准正式完成。为了解R17版本对5G标准的贡献,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宋丹博士。

据了解,R16版本是在R15版本基础上对业务速率、节电、低时延、高可靠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及增强;R17版本在R16版本基础上,继续着力发展以RedCap为代表的中速或中低速物联网场景,促进5G与行业的进一步深度结合;此外,R17版本还引入了高速增强、非地面网络通信、多播广播等场景特色化、业务外延化的新技术,进一步拓展了5G应用的想象空间。未来5G标准仍将继续向R18演进,距离“5G改变社会”的愿景将越来越近。

满足更多业务场景需求

宋丹表示,相比于R16标准,R17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对5G终端的能力有所增强。例如,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对载波聚合时的上行两天线轮流发送、跨载波调度、载波间切换进行了能力增强。

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在高速场景的业务需求,在R16单载波可支持高达500Km/h高速移动场景的基础上,R17的高铁场景引入了载波聚合作为能力增强,可进一步有效提高吞吐量、提升高铁用户体验。

为了进一步满足室内外的定位需求,支持发送和接收下行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PRS)增强;通过优化测量流程,降低终端测量时间;引入多径和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 NLOS)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以达到降低定位延迟和提高定位精度的效果;此外,还引入了全新的RRC_INACTIVE态定位方案。

为了保证用户的待机感受,终端节电方面也引入了改进方案。在空闲态和非激活态(Idle/Inactive)下,增加了寻呼增强和跟踪参考信号(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TRS)辅助同步的方法;同时,在连接态(Connected)下,引入PDCCH监听密度变化的方案及因业务而异的PDCCH监听策略,达到终端节电的目的。

“在不断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网络侧通过对MIMO及上行物理信道的增强,达到提升系统容量和覆盖的目的;通过大数据采集、QoE管理和优化等网络智慧化运营手段,使得网络可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5G用户数量。”宋丹讲道。

加速5G与行业的融合

随着5G与行业的融合逐步加深,为了进一步满足行业对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的需求,R17对uRLLC/IIOT进行了增强,在提升覆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时间同步精度。例如利用时间同步增强和传播时延补偿方案,实现工业物联网900ns的高精度时间同步。

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等中速物联网应用场景对终端设备低复杂度、低成本、小尺寸、低能耗等的需求,3GPP R17版本定义了RedCap终端类型,力求在确保业务需求及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终端功能裁剪,达到终端成本降低、极致尺寸、功耗减少等效果,拓展5G应用场景、助力5G规模应用、繁荣5G生态系统。

此外,R17还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场景的非地面网络通信,也将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