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5G“扬帆”这一年:风正一帆悬

作者:梅雅鑫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2.07.11 15:3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从一纸标准到落地生根,我国的5G建网规模、5G用户总量、5G应用案例数量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速度”。

2022年是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年,自2021年7月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来,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各行业积极拓展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消费、实体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打造了一批“样板房”,有望到2023年实现由点状应用到规模化“商品房”建设的目标。

《行动计划》实施一年以来,5G行业应用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遇到了哪些难点、痛点、堵点?本文采访了信通院、运营商、设备厂商、行业用户的专家,以期为业界带来参考建议,助力5G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入,为数字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增长机会。

从“0到1”,5G应用成绩斐然

天然的to B基因让5G肩负着赋能千行百业的使命,5G商用3年以来,5G行业应用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拓展商用场景,大踏步迈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尤其是在去年《行动计划》发布以后,我国5G行业应用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行动计划》不仅明确了我国未来3年重点行业的5G应用发展方向和目标,还提出5G在15个垂直行业的发展目标、应用场景、应用环节、落实举措等,给出5G与行业融合应用的具体落地措施和方法,通过试点示范、先导区等方式推动5G应用在各行业的落地实施。

回首5G to B发展之初,重点开发的用户是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和有实力的大公司,目的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5G应用规模化发展。彼时,5G主要是满足垂直行业用户远程控制、信息采集、高清图像和视频处理等场景化应用需求。如5G在智慧港口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装卸作业的远程控制、港口无人运输、5G智能理货、5G智慧堆场、港区视频监控和AI识别等。

有专家表示,这些5G试点项目的成功验证了5G to B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但只有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实现高质量规模发展,才能证明5G to B的真正成功。如今,5G to B的实践在深度、广度和技术创新性等方面显著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可见,我国5G应用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5G应用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副主任杜加懂感受颇深。

“从2021年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统计数据来看,在应用项目数量上,我国5G应用创新项目已超过1.2万个,项目参与主体涵盖行业企业、运营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参与企业近7000家;从行业维度来看,工业、能源、医疗、文旅、教育等30多个行业均已应用5G,且5G应用已逐步从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渗透,扩展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的全生命流程;在地域覆盖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330个地级市开展了5G应用。”杜加懂强调,“无论在行业数量、企业数量、地域范围还是应用创新性、应用深度等方面,我国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标准是实现整个技术产业可复制化的关键驱动力,在5G应用标准方面,我国已经构建了5G+工业互联网、5G+医疗、5G+电力等行业标准体系,同时还形成了5G行业虚拟专网、5G行业终端的系列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5G应用产业方阵(5G AIA)等标准组织或联盟合计开展87项5G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包含共性技术标准25项、融合应用标准62项,涉及2项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50项行标、3项团标以及29项联盟标准。

赋能千行百业,运营商奋楫争先

如此优异的成绩来之不易:首先是政府为5G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IMT-2020推进组、5G应用产业方阵等在5G标准、研发、应用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最后,我国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行业用户等开展研发合作,是构建5G融合应用生态的关键。

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既是5G建设的主导者,又是5G融入产业的推动者。

中国电信5G 定制网商用项目已覆盖《行动计划》的全部 15 个重点行业,2021年落地项目超过1200个。“致远、比邻、如翼”3类定制网充分发挥 5G 广连接、高速率、低时延和数据安全等特性,赋能工业互联网、融媒体、智慧城市、智能采矿、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港口等行业。通过各类虚拟定制网,满足社会各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大幅提升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特定行业网络建设复杂、作业环境艰苦、安全风险大等难题,助力垂直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

中国移动依托“5G+”计划,聚焦18个重点行业领域,推动5G融入千行百业并深入行业生产场景,加速5G行业应用规模化商用的进程。截至目前,中国移动打造了200多个5G龙头示范项目、5000多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1.01万多个5G行业商用案例、4400多个5G精品专网项目,在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慧电力、智慧冶金、智慧港口、智慧医院等多个典型行业实现规模拓展。为推动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中国移动还重点推出了面向行业的“5G智简行业网”以及“5G+行业现场网”2项创新技术方案。

在5G行业应用领域,中国联通已形成工业制造、医疗、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七大领先行业,打造了500多个5G应用场景、3500多个5G“灯塔”项目、8000多个5G商业化行业应用项目,覆盖钢铁、采矿、教育、文旅、医疗等20多个细分行业,加速推进5G应用从“样板间”向“商品房”转变。今年3月,5G智慧医疗点亮海南健康岛、北京5G Capital项目斩获2022年度GSMA GLOMO世界级大奖,使联通5G专网品牌走向全球。

企业跨界协作,5G应用加速落地

在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发展中,华为公司联合运营商在工业、能源、港口等重点行业,完成了5000多个项目的落地和商业闭环。在港口行业,华为与深圳妈湾港、天津港、宁波港合作,通过5G实现了龙门吊的远程操控,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高空作业人数,部分现场人员转移到办公室里操作,提升了综合效率;在矿山行业,华为与山西阳煤、内蒙古麻地梁煤矿合作,部署了5G网络在井下的深度覆盖,实现了井下自动化巡检、综采面远控,井下采煤工作面减少工人60%;同时华为在水泥、化工等行业的5G应用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兴通讯联合500多个合作伙伴在工业、冶金钢铁、交通、矿山、数字城市、文旅、媒体等15个领域探索了上百个创新应用,孕育了数字化璀璨群星,树立了各行业数字化标杆,达到了“一点成功、多点复制”。其参与打造的宝武湛江钢铁、天津港、南京滨江工厂等都实现了规模复制,同时沉淀的AGV、云化PLC、机器视觉、钢铁专网、矿山专网等产品、应用和解决方案也已成熟商用。

紫光展锐一直以来高度重视5G在行业市场的应用推广,为了推动5G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紫光展锐的V516平台根据行业需求,支持3GPP R16协议的高精度授时、5G终端多网络切片、5G LAN(5G行业局域网)等行业所需的创新技术。

对于5G应用的价值,行业用户最有发言权。以电力行业为例,在《行动计划》的指导下,2021年山东电力率先建成了全球首个省域5G电力示范网,覆盖山东省17个地市,部署下沉UPF设备20套,接入电力5G终端1000余套,应用基站超过2000座,是国内覆盖最广、应用规模最大的行业5G专网,有力支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能源互联网5G应用技术实验室主任徐群表示,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作为5G创新应用的前沿电力企业,依托能源互联网5G应用技术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完成5G+无人机智能巡检、5G+带电作业机器人等系统的研发和试点应用,在国内率先完成电网SPN与中国移动SPN 试点对接技术验证,以及5G+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实测及带电实测实验。此外,在基于5G通信技术的分布式光伏功率调节、5G 700MHz频段分布式光伏通信接入等方面,也走在了业界前列。相关方案推动了5G在电力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

从“1到N”,挑战何存?

当前,5G行业应用的规模化推广及相关产业的变革,受到5G技术、产业发展成熟度、行业自身数字化基础、改革需求、行业发展规律等影响。杜加懂认为,5G应用深入行业还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5G与行业融合面临“三大挑战”,即行业数字化基础差异性大、行业应用需求差别大、融合改造难度大。目前我国工业数字化基础千差万别,有些处于2.0阶段、有些是2.5阶段、有些是3.0阶段,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数字化基础也不同,而且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其对5G的需求也不同,对应用的改造也更加偏向个性化,这都给5G在企业的应用推广增加了难度。

第二,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目前5G与行业的融合还处于初期,IT和OT两个产业的融合也刚刚开始,需要两个行业进行磨合,重新找到各自的商业定位,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商业模式。

第三,5G应用生态尚需构建,供给成本还应降低。目前5G应用解决方案、行业终端、行业定制化模组等普遍处于定制开发阶段,大多集中在大型企业,由于技术壁垒、研发成本、市场碎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展5G应用及终端研发的中小型企业还相对较少,5G应用生态还处于发展初期。

针对上述问题,杜加懂认为根据行业基础和变革需求不同,5G融合的节奏和推动策略要定制化,采用分类施策的方式。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培育和发展新生的5G to B产业,构建5G to B的产业体系。尤其是5G与行业融合后新产生5G解决方案、融合终端、精简化芯片、行业定制化网络等产业环节,要发挥政府引领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及产业研发投入,同时要构建跨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降低中小微企业5G融合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难度及技术门槛,加速5G to B产业生态的形成。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5G应用创新需要成本、5G商业探索也需要成本,因此要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责任,在商业探索上“多走一步”,探索更多形式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便将5G的价值扩散到中小型企业。

除此之外,千行百业对于5G的需求不尽相同,那么在5G应用实现从“从1到N”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精准部署?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部5G专网业务总监肖巍认为,在解决每个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之前,不妨先回归商业本质,即为企业创造价值——“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5G作为“新基建”中的核心创新技术,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实际场景相融合并形成新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商务模式,才能实现突破。而新技术和新模式之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即思维方式,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环境,这也形成了该行业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变革的痛苦和转型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多方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走出各自的“舒适区”而达成共识,联手创新。如此,才能跨越5G应用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的鸿沟,为企业客户创造价值,让用户从“想用,但不会用、不敢用”到“想用、会用、敢用”,从而实现“从1到N”的突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5G澎湃能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之际,ICT企业应把握好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以用促建、建用并举,确保我国5G行稳致远、持续领跑。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