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小李是一家钢厂的电工抄表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十余年。
在外人看来,抄电表不过是记录一组组数字。其实不然,抄电表工作是一份集智力、体力和精力于一身的工作。在抄表之后,还要进行数据的整理,这才是重中之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需要谨慎对待。
入行的十余年间,从机械表到电子表,从人工肉眼到红外扫描,小李可谓见证了抄表这一行的蜕变。在公司开展数字化转型、引入能源管理应用系统之后,小李的工作一下就“清闲”了起来。因为能源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自动计量,还可以实时报警和及时提醒,辅助提升能源业务协同管理能力。除此以外,由于该系统是数字化运营管理,避免了电力等能源的浪费,为钢厂节约了资源,降低成本。
如今,小李的工作是盯着能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屏幕,看着动态变化的数字来实时了解钢厂电力运行情况,用小李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不出门便知‘钢厂’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企业的“必修课”
近年来,像小李所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不在少数。
所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指围绕业务流程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产业务相结合,促使制造业实现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完善的用户体验和更广阔的价值创造,改变制造业原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决策模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和创新模式等,推动垂直产业形态转变为扁平产业形态,打造出一种新兴的制造生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以及制造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大国崛起的支柱。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所谓“微笑曲线”中利润率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这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的隐忧所在。
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我国制造业企业陆续引进了ERP、OA、CRM、MES、MDC、PDM等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但由于数据格式、定义不统一,“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现象仍较普遍。
系统越多,系统打通和数据同步的难度就越大,信息部门对于业务部门诉求的快速响应也就越发力不从心。企业看似拥有大数据,但是数据资产无法转变为数据价值,那些原本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管理工具,反过来变成了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欲解决企业内部“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必修课”。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计算机出现以后,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得以快速推进,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化和元宇宙等新技术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渠道、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只有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才能降本、增效,才能提高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赢得市场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调整商业模式,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制造企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应对重大变革的唯一正确选择。大多数制造企业尚处于转型的前夜或初期,少数企业已开始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和制造企业连接起来,使得物物相联成为可能,同时使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易于实现。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CEO工程”,属于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决策”。决策者需要看到,在可量化的投入产出比背后,数字化所带来的“隐性价值”可能会成为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保持竞争力、给竞争对手带来“降维打击”的关键。
十年征程,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
我国既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优势,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在“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国‘两化融合’指数大幅提升。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1.1个和26.3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成为地方和行业热议的焦点。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
十年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初步建成,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发展,平台支撑的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提质、降本、增效作用不断显现。
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实现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以数据流带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工业制造体系再造,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产业和商业模式,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科学和技术进步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当今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加速了制造模式的创新和制造系统的演进。智能制造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追求,而是可以脚踏实地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