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集成王昀:完备“五横五纵”技术框架,助推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

作者:包建羽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3.05.24 14:5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前,数字技术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而数字政府建设是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建设发展、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数据治理的新格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移动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持续夯基础、强能力、促发展,高质量打造数字政府建设“时代样板”。近日,在2023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主论坛上,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昀表示,中国移动通过构建完备的“五横五纵”技术框架,支撑丰富的履职场景,采用先进的全中台技术,实现分层解耦、异构兼容、弹性扩展,落地多个标杆示范项目,持续深化中国移动数字政府建设的专业化形象。

图片1.png

九大趋势洞见数字政府发展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2522”的整体框架;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职能,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政府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坚持改革引领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行动指南。”王昀讲道。他表示,中国移动非常重视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数字政府相关领域拓展,数字政府未来将是一个先导性的政府抓手,因此中国移动在该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具体来看,中国移动将数字政府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九点。

第一,以顶层设计和技术标准为引领,系统整体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第二,数字政府建设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建设云、网、数、共性支撑能力成为方向。

第三,以数据要素体系建设为核心,发挥数据赋能作用,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

第四,数据价值运营加速,数据趋于集中、入口趋于集中,推动“数字鸿沟”向“数字红利”演变。

第五,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流程优化再造,从“事项供给”到“场景服务。

第六、以利企便民为目标导向,政务应用创新,打造政务服务特色应用品牌。

第七,政务服务从“快速发展”到“精准服务”,政务服务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第八,数字政府涉及领域广泛、厂商越来越多,需要总集成商对整体进行把控,这已经成为数字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九,数字政府安全涉及国家整体安全、公共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涵盖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平台,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趋向于全要素、多层次,安全运营成为主流趋势。

完备“五横五纵”技术框架,持续深化专业化形象。

王昀表示,中国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ToG市场拓展,现已具备顶层设计能力、解决方案能力、数据运营能力、集成交付能力、运维运营能力五大服务体系,全面支撑各地数字政府建设。

从全省政务“一张网”、全省政务“一朵云”的基础设施支撑,到政务数据支撑,共性支撑,政务平台支撑和应用服务支撑,中国移动构建起自下而上的“五横”支撑架构;一体化运营决策体系加上标准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体系以及考评体系,形成“五纵”保障体系,中国移动构建起了完备的“五横五纵”技术框架,以数据治理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

针对政务数据支撑层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王昀介绍,现有的级联化“树”状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虽然在“收”数据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数据共享交换难、数据质量低、数据服务不便利、数据归集方式单一、数据安全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依照《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建设要求,对标实现“八个一体化”主要任务,中国移动聚焦当前数据共享存在问题,创新打造海算平台,基于海算平台构造“网”状结构的数据交换服务体系,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和跨业务的数据连接与共享服务;同时研究新架构下的数据编目、标识、全局元数据管理、路由、数据标准技术,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标准”。

不仅如此,中国移动积极服务全国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当前,中国移动已为31省超300个地市提供政务信息化支撑,打造了1800多个项目案例;模式最全,已具备“顶规+总集+运营”、“总集+平台建设”、顶设规划等数字政府建设模式;布局最广,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6级数字政府建设覆盖能力,相关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已在甘肃、黑龙江等地实地应用,落地生花。

最后,王昀表示,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将采取“共建共享、省建市用”的模式,“分层解耦、异构兼容”的架构,聚焦云端化、协同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应用,统筹建设数字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和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的业务体系和技术生态。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