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60年前诞生的“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案,它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历了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被誉为新时代政法综治战线必须坚持、发扬光大的“金字招牌”。
“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浙江省、广东省等为代表的地方领导班子,积极主动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社会结构之变、思想理念之变、利益格局之变,一体推进治理机制革新、理念更新和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道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主旨是在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中实行“五个坚持”,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坚持“三治融合”、坚持“四防并举”、坚持共建共享。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也直面信息爆炸、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当前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持续变化、文化观念的融合发展,利益新格局的快速形成,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衍生出多种新型社会矛盾。第二,当前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环境中,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为维护公众利益提供了可靠支撑。为了更好地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挑战,包括治理理念、治理模式以及制度框架的变化,并加强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与运用。第三,大量的数据不仅涉及公众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而且还可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数字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数字安全教育和技术防护,健全数据应用和管理的监督机制,使大数据安全可控。
“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
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在总结学习“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探索和创新,从乡村“枫桥经验”衍生出网络“枫桥经验”、海上“枫桥经验”、城镇社区“枫桥经验”等。从社会安全治理范畴逐步拓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
首先,体现在以流动人口管理和人民调解为代表的社会治理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员已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为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例如,浙江省上虞市通过为流动人员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相融合,拓展流动人口服务内容,提倡“家文化”,努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加速流动人员从“自由人”到“有组织的人”的转变。
其次,在网络管理领域,“枫桥经验”也顺应时代的需求被成功应用。对于政府来讲,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加强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主页等的建设,一方面能够让群众及时接收到最新的政府资讯和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了便利。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网络服务中心,通过打造网上政务系统,让群众找到了给党政机关提合理建议的平台。通过平台,政府还可以了解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
最后,在乡村振兴领域,“枫桥经验”也被重视并得到应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枫桥经验”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信息化平台等方面的工作,有效解决了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的矛盾纠纷与风险隐患。例如,冯巷抓住“建议村民说”“事情村民办”“矛盾村民调”三个核心环节,将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从贫困落后的乡村转变成充满活力的社区,从而为构筑更加宜人的乡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数字化转型中“枫桥经验”的发展路径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数字技术要与“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社会建设,而基层社会治理是重要着力点,做好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认为,数字化转型中“枫桥经验”的落地实践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以“智慧党建”为引领,坚持“枫桥经验”扎根基层。“枫桥经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基层,而“枫桥经验”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在“智慧党建”的建设中,要遵循“党建上网,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党建工作“开展难、管理难、考核难”的三大突出问题,使党建工作由现实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由社区内部延伸至每个家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通党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枫桥经验”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并在顶层制度设计和治理实践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得“枫桥经验”的制定更加合理、全面、严谨。第一,通过完善立法体系,将民生诉求作为指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清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限,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三,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控体系,防止数据管控流于形式,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注意数字伦理风险,政府在采集社会实践信息进行信息共享时,应明确权责范围,避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方面,应采取3项举措。其一,加强信息采集、利益表达和公众参与,以及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其二,开发APP、公众号等移动信息载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其三,整合“碎片化”社会治理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协同,实现共治共建共享,构建“政民智能合作”的新型治理格局。
最后,要促进大数据驱动下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导向创新。在“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下,预测和预防风险隐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据此,建议从基于大数据的预测预警机制等方面,促进治理目标导向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型和升级。一是将“人为感知”“物联感知”等方式有机结合,对数据进行融合汇聚治理;二是通过建设智能算法引擎,对关注人员进行智能研判分析,向自动监控、主动预防、智能治理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三是形成以风险要素(对象、时间、空间、行为)落地管控和监测预警精准处置为目标的触发机制;四是建立相关业务预警推送机制,形成以态势趋势预警呈现、系统自动预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管理链条,推动整体治理工作,以实现“数据定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