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壮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02.28 09:51 来源:《党委中心组学习》2024年第1期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金壮龙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里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三是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要掌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归结起来有六个方面。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强调制造业必须筑牢,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二)牢牢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强调要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全面提升。

(三)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调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强调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不能割裂的。

(四)全面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调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实现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强调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强调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五)系统掌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强调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六)坚持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强调党的领导要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强调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image.png

2023年12月6日,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大会以“智改数转网联、数实融合创新”为主题,突出展现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数实融合发展新图景,全方位呈现智能制造未来发展风向标。图为观众在展览会上参观展示的制造成果。中新社记者 泱波/摄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仅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一)工业“全”“多”“大”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一是体系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各种制造业都有。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突发带来骤然增加的百倍千倍医疗物资需求(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正是由于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我们才能迅速打通产业链条、快速恢复和扩大生产供应,医疗物资生产供应在短时间内实现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为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品种多。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生产了全球六成左右的粗钢、水泥、电解铝、甲醇等原材料,是钟表、自行车、缝纫机、家具等100多种轻工产品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三是规模大。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16万亿元,占GDP比重33.2%,工业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几乎比2012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27.7%。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2年的30.1%,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二)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一是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2.9%。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二是出口结构持续提升。货物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2.9万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24万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由7.4万亿元增长到13.7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3.8万亿元增长到6.3万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4.5%。三是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培育44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10万亿元,合计占所属行业总产值的三成左右。

(三)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占据了世界研发投入总额的17.9%,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我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增长近3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5%,相较2012年提高0.69个百分点。我国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二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优化。全国布局建设了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