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16项科技创新成果被国资委“点名”(附成果介绍)

作者:王禹蓉 责任编辑:程琳琳 2024.04.03 09:05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日,为加快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征集遴选工作。经企业推荐与专家评审,编制形成《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3年版)》(以下简称《手册》)。

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主要中央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16项创新成果成功入选《手册》。其中,中国电信入选6项,中国移动入选8项,中国联通入选2项。

《手册》按照领域划分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仪器设备、软件产品、新材料、工艺技术和高端装备。

在电子元器件领域,中国移动的“基于RISC-V内核的物联网LTE-Cat1通信芯片”“Cat.1通信模组”“破风‘8676’射频收发机芯片”和中国联通的“高精度时频同步芯片”入选。

在零部件仪器设备领域,中国移动的“数通网络测试仪”入选。

在软件产品领域,中国电信的“大数据基础平台”“星河AI视觉分析处理系统”“超大规模高性能云基础底座”“分布式近源DDoS防护系统”“天翼云4.0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全云化5G定制网系统”和中国移动的“梧桐大数据平台”“多模态智能稽核系统”“5G安全保密专网”以及中国联通的“5G车路协同服务平台系统”入选。

在高端装备领域,中国移动的“高性能转发和匹配组件”入选。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紧抓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也同样显著。在前不久发布的三大运营商2023年度财报中我们就能找到相关信息。

中国电信2023年度财报显示,中国电信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人民币47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人民币131亿元,三年增长175.6%;持续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引入,2023年科技领军人才累计达138人,三年增长392.9%;持续加大员工队伍转型,研发人员近3.3万人,三年增长174.5%,占比从2020年的4.2%提升到11.8%。

中国移动升级“一体五环”科创体系,启动实施“BASIC6”科创计划,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网络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牵头5G-A国际标准60项,位居全球运营商首位;“中国移动01星”、“‘星核’验证星”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推动算力网络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方向,数智关键能力突破提升,发布“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推出客服、政务等5款行业大模型;布局6G、算网内生安全、量子通信等新兴安全技术。

中国联通积极锻造核心能力,持续强劲科技创新引擎,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科技创新人员占比达到40%;年内授权专利达到2,287件,同比增长37%。

附:16项创新成果介绍

中国联通高精度时频同步芯片

“基于中国联通提出的1588v2状态机制写入ITU-T G.8275.1标准的高精度时频同步芯片”是一款基于中国联通制定的行业和国际标准的传输网设备中具有处理信号频率和时间功能的集成化芯片。该芯片将时钟同步系统中的处理器、锁相环、时钟缓冲器全部集成,运行时钟协议、同步算法、管理等软件,形成一颗SOC时钟芯片。提高了时频处理器的稳定性和输出精度。前代芯片实现了输出精度±30ns,本代目标为±20ns。

中国移动基于RISC-V内核的物联网LTE-Cat1通信芯片

基于RISC-V内核架构的LTE-Cat1通信芯片,可填补国内基于RISC-V内核的物联网LTE-Cat1芯片产品的空白,进行物联网LTE-Cat1芯片中ARM内核的国产化替代。芯片在集成度、功耗、性价比等综合方面均达到国内优秀水平。芯片率先将基带处理器、电源管理单元和RF Transceiver集成在单芯片上,通过产品架构的优化,芯片面积小于15mm²,优于竞品;且芯片采用物联网通信芯片领域先进的22nm工艺,配合从系统级到单元级的全面低功耗设计,使得edrx休眠功耗实测小于1.5mA(0.75mA),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依托联合实验室,双方实现了长期、稳固的深度合作,推动创投融资对接,实现技术与资本同频互动、相互赋能。

中国移动Cat.1通信模组

Cat.1通信模组集成了Cat.1通信芯片及多种外围器件,是行业终端的核心通信单元,是连接上游芯片和下游行业应用的重要桥梁。中移物联网已经量产多款Cat.1通信模组,形成了多平台、多尺寸、功能丰富、高性价比的产品体系,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期,能够帮助运营商卡位入口,做大连接数规模,快速渗透智慧能源、共享经济、智慧金融、车联网等行业应用,占领行业市场。

中国移动破风“8676”射频收发机芯片

射频收发芯片负责射频模拟信号和基带数字信号间的高速转换,是连接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桥梁,也是5G基站的核心芯片,长期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国内基础最为薄弱,产业需求迫切。中国移动研究院基于“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设计目标,采用22nm业内先进射频芯片工艺制程;支持支持全球主流4G/5G频段;采用SAR结构ADC/DAC,充分发挥工艺和架构设计优势,相对竞品面积降低25%,功耗降低30%;集成数字预失真(DPD)、数字中频(DFE)核心处理功能,减少外器件数量或规格,可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能效的一体化整机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数通网络测试仪

数通网络测试仪,通过生成网络数据流,发送到被测网络设备,同时从设备接收数据流,进行处理、分析,从而验证设备和网络是否满足功能和性能需求,是网络设备在研制、生产,设备入网检测,网络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仪器。该成果了攻克了高速信号完整性设计、高速可编程任意速率业务流量发生与识别及多通道分发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SRv6、400G等关键新协议及高速测试端口,已在中国移动IP领域一级集采及入网测试等高端场景中应用。

中国电信大数据基础平台

大数据基础平台是中国电信整合大规模分布式大数据计算、云边协同跨域、大数据安全管控一体化、基于多模组合的可信计算等技术自主研发的基础平台。平台突破超大规模集群管理调度、多中心协同存储&监控、隐私计算协议向后量子(抗量子攻击)密码PQC算法迁移等大数据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国外CPU和软件的技术限制,实现日均PB级文件吞吐和50余万任务监控,数据提取效率达到毫秒级,提取规则准确率>99%,产品级融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大数据基础平台各子平台已落地投产,部分试点已完成合同签署近千万,大数据2022-2024年将累计实现120亿元收入,服务各行业客户数量达1000家,带动各产业链实现百亿级收入。

中国电信星河AI视觉分析处理系统

星河AI视觉分析处理系统提供各种AI视觉技术和服务,包括数据标注、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算法训练、算法部署等,帮助开发者和企业更加便捷地开发和使用AI视觉技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系统在人脸识别、人体分析、活体检测、工业视觉、通用检测等核心算法能力方面实现突破,算法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提供业内首个面向城市治理领域的10亿参数视觉大模型和工具组件,支持对多种实际场景算法能力的提升;依托电信集团的四级算力,打通与31省的云边协同,实现AI能力一键下发、快速部署和全场景应用。目前该系统在雪亮工程、社会治理、物流、工业检测等多场景落地应用,签约项目超30余个,预期收入过亿元。

中国电信超大规模高性能云基础底座

云基础底座是由中国电信通过自主攻关高性能智能网卡、国产化云服务器操作系统、异构云原生PaaS平台和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等关键技术,突破云服务器操作系统CPU调度性能提升,智能网卡动态硬件卸载,云服务组件多云统一适配,数据库全弹性扩展和超大表支持等难题,打造的全栈安全可信云基础系统。

其中云服务器操作系统首创bond6增强特性,CPU调度时延较国外主流操作系统CentOS7.6降低约5%,存储关键路径IOPS提升约3%,容器部署密度提升约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原生PaaS平台突破云服务自动化部署技术、组件全态融合治理技术,完成核心组件信创国产化适配。数据库突破AP/TP混合负载,实现TPCH百GB秒级查询,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目前,产品已服务党政、央企、国企以及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协助打造了雄安政务云、邮储银行金融云、国新央企云、中能融合能源云、重庆交通云等数十个行业标杆案例,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电信分布式近源DDoS防护系统

分布式近源DDoS攻击防护系统,是由中国电信基于运营商网络带宽和流量调度能力自主研发的,具备快速准确DDoS攻击虚假源追溯、基于IP关系挖掘识别僵尸网络控制端、灵活应对超大体量互联网攻击的安全防御系统。系统开拓性创新了攻击实时监控、近源清洗独享T级带宽、近源压制秒级生效、分析溯源等关键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已服务于金融、教育、能源等万余家政企客户,年平均防御网络攻击33万次,在每年重大活动和国际重要会议保障中更是承担了重要保障责任,成功抵御数次攻击,得到了客户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赞誉。

中国电信天翼云4.0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

天翼云4.0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是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基于云原生和跨域大规模调度技术的平台。在算网资源标准化、算网编排,算网运营三个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主流服务商实现算力并网,对云多级算力资源进行无差异统一管理,可并网并统一调度通用算力、智算、超算算力,通过算网感知、随愿自治的跨域调度能力为应用匹配最优算网资源。单集群调度性能每秒超过2000+实例,全网调度规模达3.1EFLOS,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除服务于自身业务外,在宁夏落地首个算力交易调度平台,北京落地首个算力互联互通验证平台,未来将服务于通管局、发改委等单位,产生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全面支撑和服务“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工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电信全云化5G定制网系统

全云化5G定制网系统是中国电信基于5G技术,突破“网络上云”、“国产化替代”、“异厂家互通”等多项技术难题,攻关基础云网底座及云化网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打造的智能5G定制网产品,其包括自主掌控云化轻量级5GC、云化小基站、MEC等。

产品率先研发5G确定性组网技术,领先业界。创新研发基于c3NOS的可扩展软硬件转发平台,全面支持CPU软转发、智能网卡、专用ASIC多种转发模式,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化BBU实现CU/DU开放解耦,创新实现无线资源集约调度。高性能云网底座实现容器虚拟化层性能损失和系统开销降低50%,数据转发性能达到90%端口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产品目前试点应用于制造、化工、航空等多个行业,包括北京某大型智能制造企业、陕西某大型石化工厂、南方航空等,打造“5G+行业应用”,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联通5G车路协同服务平台系统

平台系统具有“人车路、网边云”协同的系统架构,融合全天候、全场景的路侧融合感知硬件系统和软件算法,完全基于全云化架构、容器化组件部署,以标准化流程实现打造了智能网络引擎和智能业务引擎两大引擎,其中:智能网络引擎,上线了智能运维管理、智能网络监控及融合业务功能,业内率先提供5G/V2X网络评测、仿真、预警等无线场景库平台服务;智能业务引擎,基于高精地图、数字孪生技术提供全场景管理能力,实现 “全连接可视、全数据可见、全事件可溯”,具有接入管理、数据服务、运营管理、车路协同、场景服务、交通服务等6大子系统,60多功能模块,310个API接口。

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平台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国家战略指引和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双重驱动下,中国移动创新突破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全球规模领先、技术一流的云边协同跨域大数据平台,截至2022年底,平台整体部署规模达6.3万台,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平台日采集数据量超5.5PB,日处理数据量超30PB,高价值数据超650PB,实现全链路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依托技术领先的大数据平台,中国移动充分释放大数据价值,打造梧桐大数据品牌,面向行业共性需求,推出风控、营销、洞察等系列大数据服务产品,提供PaaS、DaaS和SaaS三种便捷的大数据服务能力,平台面向金融、交通、文旅、零售等重点行业,打造了6大类150+个垂直行业产品,为千行百业注智赋能。

中国移动多模态智能稽核系统

多模态智能稽核系统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实现智能海量资源管理、工程智能验收、智能装维服务质检、智能费用稽核、代维稽核等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多场景多模态多业务数据,针对通用AI能力在网络域应用领域专业性强、遮挡小目标检测、小样本/弱样本等挑战,攻关网络域大模型,融合图像识别、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多种AI技术,实现多种复杂网络建设和运营全流程的智能化稽核和辅助作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沉淀能力50+,支撑700+生产服务,创造赋能价值超四亿元,重点哑资源数据准确率提升15%,资源智能稽核提升覆盖率到100%,处理效率提升80%以上,业务整体开通时长缩短10%,传输外线每千公里发现隐患个数提升10%。

中国移动5G安全保密专网

针对特殊领域安全需求,本成果在业界首次开展高保密5G专网技术研发。5G在JD、工业等特殊领域使用时,存在原生认证后门风险、设施非国产可控等问题。本成果自主研制5G安全增强型用户识别系统,创新地实现主认证算法国产化替换,填补业界5G内生安全增强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领先攻关实现网络自配置、自治愈等功能,并突破采用分布式组网及国产化适配等技术能力,提升5G组网安全性。

中国移动高性能转发和匹配组件

INTEL DPDK和Hyperscan在5G网络、云计算、网络虚拟化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门槛高,无同类产品。为响应国家信创政策,降低基础软件领域卡脖子风险,确保业务安全自主可控,研发转发和匹配组件,实现高性能、低时延的网络报文传输能力和数据匹配能力,性能与INTEL DPDK和Hyperscan相当,可以在对网络性能和大量数据分析的行业和业务中实现广泛替代,增加业务可用性和安全性。

通过适配国产CPU、操作系统和网卡,为信创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转发和匹配组件已在内部业务NDR和DPI上稳定运行1个月,外部仪表厂商北京网测、CPU厂商龙芯中科和安全服务厂商信联科技等计划集成组件。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