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起向“新”| 5G让北京中轴线历史瑰宝重焕新生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4.11.27 15:00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晨钟暮鼓计春秋,中轴北端晴雨楼。北京中轴线,北望钟鼓楼,南到永定门,如同一道无形纽带,串联起历史遗迹与现代地标,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在时光流转中既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绽放出蓬勃的现代活力。在2024年7月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作为人类瑰宝级建筑遗产,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落宏大、蕴藏价值非凡,其保护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挑战性。为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北京移动量身打造了“5G+城市数字孪生协同监测体系”,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建设,不仅实现了对中轴线遗产的全方位、智能化保护,还巧妙融合了游览展示功能。近日,记者跟随“‘移’起向‘新’京津冀媒体行”活动来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切身感受中轴线历史瑰宝如何在数字世界中“重焕新生”。

image.png

传统保护手段局限性凸显

进入位于天桥艺术大厦的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宽大的监测屏幕,屏幕上面展示的是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屏幕上,钟鼓楼、正阳门、先农坛、中山公园等景点的人流数据、热力图等不断刷新,实时图像亦可随时调取查看,为后台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是一个中轴线统一监测保护体系,可以集中监测与分析文化遗产本体状况、周边环境、产业结构、游客信息、安防等方面,构建一条动态感知、状态分析、问题研判、智能预警和协同保护的‘智慧中轴线’,实现传统遗产保护管理数智化转型升级。”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告诉记者。

平台的背后,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5G网络快速建设,5G应用迅速普及,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当5G与文旅相结合,除了给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智慧体验,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展示出了不凡的实力。

北京移动重要客户中心副总经理盛凌志介绍,自2023年1月起,北京移动携手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及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中轴线量身打造了“5G+城市数字孪生协同监测体系”,在确保遗产安全无虞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得以通过数字手段亲近、感受中轴线的魅力。

5G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生

据介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依托中国移动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政务云服务以及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传统遗产保护管理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该项目以中国移动5G网络为基础底座,通过近3万座5G基站和视频监控、自然环境监测等多种智能传感器,组成了中轴线全域覆盖的物联感知网络,构建中轴线监测保护的数据基础。中国移动5G边缘云和政务云构成的云边协同体系,结合3D模型搭建体系,在监测平台上呈现了中轴路区域文化遗产真实状态的数字孪生图像映射。通过对3D形象的文化遗产状态全天候实时监测,实现主动预警与预防性保护。”盛凌志表示。

此外,基于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联合各个专业机构建立数据专区和36大数据分类,北京移动还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构建了国内领先的“采-用-优”的文旅大模型数据管理运营体系。

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标准日益提升,强调精准监测、智能化管理与广泛传播,而传统方法在此方面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所涵盖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已远超传统保护手段所能及的范畴,因此监测与保护平台无疑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得力帮手。

据统计,自该平台启用以来,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实时保护范围显著拓宽至原来的6倍,有效降低了近40%的人力成本。2023年11月,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项目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的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

5G技术的运用,不仅为中轴线文化遗产注入新生,还极大推动了首都文化工程的数智化转型,树立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典范,成功打造了文保领域的“金色名片”。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