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2025 |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快培育,产业生态逐渐形成

作者:盖贝贝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1.22 08:07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的土地、资本和技术。党的二十大及三中全会对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则作出了明确部署,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如《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等,标志着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已全面形成。2025年,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将加速培育,数据产业生态也将逐步成熟,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数据要素的战略地位,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例如,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府将有序释放高质量、高价值的公共数据,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政策还鼓励企业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数据利用水平,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数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数据供给不足、流通不畅、价值释放不充分等问题。这些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破解,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打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数据市场的先导工程,对于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与运营机构的合作,可以平衡政府在数据开发利用中的双重角色,实现公共数据的有序释放和高效利用。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利益统筹,处理好公益性和营利性、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关系,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撬动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

数据企业和数据产业是数据市场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数据市场的繁荣程度。为了增强数据企业的获得感,需要赋权增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需要分类施策,压实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头责任,增强平台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数据利用水平。此外,还需要开展数据企业专项培育,健全数据流通利用服务体系,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条件下,需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数字化规律,立足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大前提来谋划数字化发展,立足国内国际大循环来统筹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了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需要从多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充分激发各类主体活力。保护数据上的各类主体的数据权益,提升各类主体的数字素养、数据治理与利用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各类主体参与数据市场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强化中央与地方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数据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力度,重塑政府与市场之间功能配置和边界划分。通过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治理体系,保障数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健全公平公正的数据要素市场法治体系。合理划分部委间以及央地间事权,健全数据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市场交易、安全治理等规制。通过法治手段保障数据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四是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市规范、竞争规则、定价规则及纠纷解决机制等。通过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流通体系,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

五是深化数据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加快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促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加快培育和数据产业生态的逐渐形成,2025年的数据市场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局面。一方面,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高效和便捷,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数据产业的生态体系将更加完善和成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企业和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数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加强数据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数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加快培育和数据产业生态的逐渐形成,标志着我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数据市场的治理体系和法治体系,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的建设,确保数据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