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年来,人工智能加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趋势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专家谈》栏目特别推出“人工智能”系列专题,邀请多位行业权威专家,从多个视角解读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本期邀请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主任果敢,围绕人工智能终端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终端的路径,以及未来将围绕人工智能终端开展的重要工作,为我们进行深度解析。
一、人工智能终端是集感知、交互与自主学习于一体的智能设备
人工智能终端的定义现在是非常热的话题,人工智能终端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产品和整个使用体验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从产品体验来看,人工智能终端是具备感知理解、多模态交互、智能化服务和自主学习进化等能力的新型终端产品;从产品配置来看,高性能终端具备专用AI加速硬件、内置大模型和智慧操作系统,轻量化终端通过大模型端云协同实现智能化服务;从产品类型来看,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包括AI手机、AI PC、AI可穿戴产品、AI车载系统、AI工业终端等不同形态。
国内主流终端厂商均推出了搭载端侧大模型的产品,可以实现对话式内容创作、日程智能管理、文档总结等功能。人工智能终端自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以意图理解为中心”的人机协作方式正在建立,未来通过触觉-视觉-情感的多模态交互可能引发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
二、端云协同与智能生态建设是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核心驱动力
从技术路径看,大模型端云协同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终端赋能的主要模式。端侧大模型优势点在于低延迟和强隐私保护,云端大模型优势点在于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综合终端的成本、性能、功耗、端侧大模型能力等现实情况,端云协同将是主流模式。端侧部署实现即时多模态数据处理与情境反馈,端云协同则动态卸载复杂任务,两者协同构成完整的技术生态,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体验。
从产品体验看,推动智能生态建设将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终端成败的关键因素。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体验已经不仅仅依赖于硬件性能和软件功能的简单叠加,消费者在使用AI手机、AI PC等设备时,期望获得实时、个性化、情境化的服务体验,不仅要求设备能高效处理信息,还要求其具备主动学习与情感共鸣的能力,终端智能体生态的发展已成为提升用户粘性和消费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终端将从单一的工具转变为用户数字生活的主动参与者和情感伙伴,不仅将重塑传统的消费模式,更将引发全产业链的深层次变革,从而推动整个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中国信通院围绕四方面布局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和生态发展
中国信通院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态势,与行业内30余家重点企业先后完成移动智能终端AI能力相关标准和评估方法。未来将从四方面开展终端智能化相关工作。
一是开展终端智能化水平分级评估。以工信部、发改委等政府支撑工作为抓手,联合产业界撰写并发布包括AI手机、AI PC、AI眼镜、XR、智慧屏等产品的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推动智能化分级测试测评工作,为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提供依据。
二是推动模型端云适配及部署。衔接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合力,联合企业制定端云协同标准,加速轻量化模型研发与动态适应技术布局,推动大模型入端入芯适配、端边云协同、端侧应用训练和测评数据集构建、端到端安全机制、隐私保护等工作。
三是促进智能体意图框架落地。推动制定基于意图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智能终端和应用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构建产业链共商、共建、共享意图框架的平台,从标准演进、开源实现、产业示范等层面推动AI终端创新场景体验的落地。
四是推动人工智能终端智能体生态的建设。支撑工信部主管单位解决终端智能体生态建设中出现的用户隐私、数据权限卡点,联合企业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标准,明确各方权责,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生态体系。
四、结束语
当前,人工智能终端已在提升用户效率和体验方面初显成效,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未来将彻底重构“人-机-环境”的关系,形成以数据流为纽带的自适应、自演化的生产网络,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