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日前,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了国内科技产业界: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光信息”)与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曙光”)共同宣布,拟进行战略重组。海光信息拟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这一举措引起投资行业关注的同时,也不禁引人猜测双方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意欲何为;加之当下A股市场提振向好、算力市场火热,这笔即将达成的交易又将带来哪些潜在影响。
毋庸置疑,战略重组后,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这对长期捆绑的“芯片-系统”搭档,将迈入合作新阶段。这不仅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后的首单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交易,更预示着国产算力产业链因“新成员”的加入将带来新的变数。
5月26日下午,在中科曙光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此次战略重组,中科曙光总裁历军也予以回应。他表示,当前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为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中科院系”重组:打通产业脉络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虽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但在股权与业务层面紧密相连,在国产算力产业链中扮演着相辅相成的角色。
就股东架构来看,两者都属于中科院系的上市公司,背后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这一纽带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科曙光成立于2006年,是中科院计算所旗下上市公司,其第一大股东为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6.36%,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由中科曙光联合天津海泰科技投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共同投资成立,中科曙光初期持股32.10%,为控股股东。2022年,中科曙光为支持芯片业务独立融资,推动海光登陆科创板上市,股权进一步稀释。截至目前,中科曙光仍是海光信息的第一大股东,持股6.5亿股,持股比例为27.96%。
在产业链定位上,两家分工明确且互补性极强。
中科曙光作为国内算力领域的头部企业,长期深耕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业务,构建了“芯—端—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不仅在高端计算机、液冷技术等方面拥有深厚技术积累,技术自主化率不断攀升,并且深耕算力服务,建设了“5A级智算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简称“曙光4.0平台”),并且推出“立体计算”理念,整合全国算力资源,是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底座型”企业。
海光信息则专注于芯片设计领域,在兼容市场主流X86指令集的基础上,专注于国产架构CPU、DCU(AI芯片)设计,是国内CPU及DCU领域头部企业,2024年在国产服务器CPU市场占有率约18%,位列前三。
此次重组,表面上看来是一次资本层面运作,但深层的战略意义在于实现产业链的闭环整合。对此,Omdia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研究总监王珅认为,此次双方的战略重组类似于AMD收购ZT System,主要是从芯片、服务器到基础设施几个层面的整合,更加便于未来打造完全的一体化计算设施。
新巨头诞生:重塑竞争格局
当前,重组双方股票暂时进入停牌阶段,但在消息发布后,股价均呈现上涨趋势,据估算,两家公司市值合计超4000亿元,一个在算力领域极具竞争力的“新巨头”已经呼之欲出。
一旦合并完成,新实体将形成“国产芯片-服务器整机-系统平台”的垂直整合模式。相关报道也指出,重组后的新实体将成为继华为之后,中国第二家重量级“国产芯片+服务器整机”公司。由于技术路线不同,双方在国产芯片市场上,将互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海光信息相关CPU芯片是典型的基于x86架构,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而华为面向通用计算打造的鲲鹏系列芯片以及面向智能计算打造的昇腾系列,前者基于ARM架构自研而成,后者则基于ARM指令集与3D Cube运算引擎进行深度优化设计自研了达芬奇架构。
在当前全球算力架构生态中,X86架构凭借先发优势与长期积累,在通用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构建了极为庞大且成熟的软件与硬件兼容生态。海光信息基于AMD Zen初代架构获得的永久授权,使其在x86处理器研发上具备深厚技术底蕴,产品性能与兼容性表现出色,在国内市场已获得广泛认可。
与X86架构分庭抗礼的ARM架构,近年来也在不断拓展其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领域的版图。就架构特点来看,ARM架构设计简洁高效、功耗更低,在边缘计算等场景中优势明显。在面向对复杂计算任务和软件兼容性要求极高的传统数据中心场景下,ARM架构正进一步完善其生态体系,以缩小与X86架构的差距。
整体来看,两个底层架构各有优势,不存在哪个更好,关键还是取决于应用场景是否更为适用。因此,双方各自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还有待在应用场景渗透中进一步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海光信息当前在信创领域优势较为明显,鉴于当前各类信创软件仍以x86为主,海光信息借助x86生态能够快速切入市场,常见的办公软件、专业行业软件等,能在海光芯片上直接运行或少量适配调整,大大降低软件迁移成本与技术风险。
结合当前企业的研发实践,从已有变革看产业格局,笔者认为,此次双方战略重组彰显了当前算力产业正在从单点突破转向全栈竞争,目光更为长远,更看重未来生态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当下华为的“鲲鹏+昇腾”生态,还是中国电子布局的“飞腾+麒麟”体系,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扩展产业生态成为企业必要的战略布局。
当然,就应用发展前景来看,国产化算力产业整体向好。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热潮推动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方面释放积极信号。国务院国资委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关键系统“应替尽替”,2024年中国电信服务器集采中国产化比例已达67.5%,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隐忧尚存:协同创新有待深化
整合优势,谋求双赢。不可否认,协同创新是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重组后的核心优势之一。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在技术研发层面,双方结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从市场应用角度看,协同效应有助于推动国产芯片在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然而,协同创新带来喜的一面,也带来忧的一面。正如任何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并非只是更名换姓,业务与管理如何优化配置更值得探讨。不同于普通的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整合后还可能影响到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整合优化。
不仅如此,鉴于行业性质,芯片研发与系统集成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研发投入周期与核心业务发展的协调不容忽视。ICT独立分析师孙永杰认为,芯片研发创新的周期长、投入大,但是系统集成与交付有周期限制,如何保证芯片的技术深耕与场景适配、用户交付之间的匹配,从短期来看,是双方迈入合作新阶段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了解,海光信息在芯片研发上一直保持高强度投入,以维持技术的先进性与产品的竞争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34.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左右。近四年,公司研发投入合计逾99亿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研发技术人员2157人,占员工总人数的90.18%。
与此同时,中科曙光在服务器、系统集成以及云计算服务等方面也同样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源,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
对此,历军表示,双方将聚集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以更有竞争力的一体化技术方案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重组后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研发资金与人力资源,确保海光芯片的研发进程不受影响,同时推动中科曙光现有业务的创新升级,是新实体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业内专家也指出,尽管双方业务上具有互补性,但在整合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业务重叠甚至冲突的情况。在市场拓展方面,如何统一销售策略,避免内部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供应链管理上,如何整合双方供应商资源,提升议价能力,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都是需要谨慎权衡与决策的问题。
综合来看,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进行战略重组,于自身发展、于产业格局来看,都是一次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国产算力产业棋盘上的一枚关键落子,既蕴含着破局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机遇,也暗藏着协同进化的深层挑战。如何妥善应对整合中的技术协同、管理适配与生态兼容难题,积极回应市场对“真整合、深协同”的期待,最终达成“1+1>2”的协同进化,是双方战略重组后需要解答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