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制高点,是我国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关键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国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部署了任务,是引领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安全治理的重要指引性政策。
一、应时顺势:《实施意见》出台的战略意义
当前,脑机接口技术正以其创新性、交叉性与前沿性,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全球多个国家将脑科学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并积极推进相关研究,脑机接口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进程加快,广泛而深入的协同创新网络也在逐步构建。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挑战,亟需通过系统性政策推动产业跃迁。在此背景下,多部委主动作为,积极为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谋篇布局、指引方向,全力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与发展条件。
(一)响应国家战略,抢占科技高地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国家高度重视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在未来产业、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和提振消费等战略部署中,多次强调其重要性。文件突出数字技术与脑科学深度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助力我国在神经解码、信号处理等前沿领域突破,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让脑机交互更智能精准,高端医疗装备更便捷实用。
(二)顺应产业趋势,推动提质升级
当前,脑机接口产业从萌芽走向成熟,技术与产业爆发期加速到来,全球创新成果涌现。我国发展与国际前沿基本同步,产业链覆盖面广,在健康医疗、新型工业化等领域潜力巨大。《实施意见》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融合,通过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应用场景,破解技术水平、产业自主等短板,以国家层面引导布局,规范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民生福祉,彰显政策价值
《实施意见》的发布为民生服务开辟新路径。依托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其通过突破核心技术、加速产品迭代,为残障人士、神经疾病患者打造更精准的康复方案,推动精准医疗落地。更以技术普惠为导向,促进成果转化融入家居、工业等场景,用新技术重构健康管理与生活服务模式,让便捷与福祉直达民生,为提升生活质量注入新动能。
二、谋篇布局:“五大重点任务”引领产业发展
《实施意见》重点布局了五大重点任务,通过系统推进14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一)攻关基础软硬件,夯实产业技术基石
基础软硬件是脑机接口产业的“根技术”,突破“信号采集—处理—应用”全链条瓶颈。在传感元件层面,攻克植入式电极在不同脑区的适配性难题,开发脑血管介入式等新型形态,推动非植入式电极向低阻抗、薄介质材料升级,探索光、磁、超声等多模态传感技术的融合应用;在芯片领域,高通道信号采集芯片解决噪声抑制与速率平衡问题,处理芯片实现超低功耗与高速通信的协同,从硬件层面提升系统稳定性;软件支撑上,构建兼容多模态数据的编解码算法库,开发可定制的交互控制软件,打造专用操作系统,让复杂脑信号转化为精准指令的过程更高效、更可靠。
(二)打造高性能产品,驱动产业迭代进阶
产品是技术价值的直接载体,根据应用场景差异化突破。植入式设备向“高密度集成”升级,将神经记录传感器与超低功耗芯片一体化设计,优化深部脑刺激器、人工耳蜗等成熟产品的临床适应性;非植入式设备走“轻量化+场景化”路线,额贴、耳贴等形态提升信号采集精度,头盔、头显等集成产品实现与消费电子的无缝融合;辅助设备是提升系统效能的关键,通过脑电与肌电、眼电等多信号融合大幅提高交互精准度,高精度手术机器人为植入式设备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更顺畅。
(三)推动技术成果应用,释放产业多元价值
技术成果转化需要“推广+支撑”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开展面向脑机接口的揭榜挂帅工作,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共性难题。依托高水平赛展会展示前沿成果,遴选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加速行业渗透,让创新技术快速找到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强化检测与中试能力,建立统一的产品测试规范,研发专用检验仪器,布局中试平台,解决“实验室样品”到“量产产品”的工艺鸿沟,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四)壮大创新主体力量,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产业生态的核心是“人、企业、平台”的有机联动。培育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补充的梯队,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打破技术壁垒;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开源社区等载体,让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技术成果高效流动;引导创新要素向基础好的区域集聚,形成“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产业集群,推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催生新业态。
(五)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护航产业稳健前行
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安全与人才的“三位一体”保障。标准体系覆盖技术、产品、服务全链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规则话语权;安全治理平衡创新与风险,深化伦理研究,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规范用户信息使用;人才培养突破学科壁垒,建设特色学院与跨学科专业,依托实践基地培育工程型人才,引进海外高端智力,解决“懂脑科学又懂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三、靶向突破:“三个重点工程”指引产业重点击破
三大重点工程聚焦产业最核心的瓶颈问题,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一)核心软硬件强基工程
核心软硬件强基工程围绕产业“卡脖子”环节,推动实现核心组件的自主可控。在元器件方面,重点突破高集成度封装技术,将感知、计算、调节功能集成于单芯片,降低功耗与噪声,推动植入式电极与采集芯片的一体化设计,让系统更小型化、更可靠;在编码软件层面,攻克混合范式协同控制技术,针对感知觉、运动、情感等不同场景开发专用工具,实现“自然无感”的人机交互;神经解码算法则需借力人工智能,提升微弱信号识别精度,研发跨设备、跨任务的迁移学习模型,解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适配难题,让解码效率与通用性实现质的飞跃。
(二)整机精品工程
工程围绕六大类产品性能跃升展开,涵盖硬件设备迭代与软件算法优化。感知评估类产品向便携式、可穿戴演进,结合多模态信号融合技术,让健康监测更精准高效;情绪检测类产品通过AI算法升级,实现对复杂情绪状态的精细分类与动态追踪;控制交互类产品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从脑控计算机延伸至家用机器人、智能家电等领域;安全识别类产品融合脑电等生理特征,强化身份认证的唯一性与抗干扰能力;神经调控类产品突破电磁刺激自适应技术,同步探索光、超声等新型调控路径;感知重建类产品研发多通道视听觉皮层系统,助力残障人士获得更贴近自然的感知体验,推动产品从“能用”向“好用”“耐用”跨越。
(三)应用拓展工程
应用场景是产业价值的体现,工程以“分领域、分阶段”策略推动技术落地。工业制造领域优先在危险品、核能等高危场景试点,通过脑机接口优化工业装备与机器人控制方案,提升作业安全性与效率;医疗健康领域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残障人士康复等刚需,开发精准调控与康复方案,同时拓展脑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场景;生活消费领域则围绕智慧家居、智能驾驶等场景,开发远程操控、驾驶员状态监测等功能,让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从“医疗级应用”向“普惠化服务”的延伸,真正彰显技术的民生价值。
《实施意见》的出台,为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通过强化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将推动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实现从技术跟跑到生态引领的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与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