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辛勇飞:开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局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辛勇飞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9.03 17:14 来源:中国信通院CAICT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为我国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提供了全面指导。《意见》围绕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涵盖智能原生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智能化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思路,将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阐述产业智能化发展变革的总体思路与未来展望

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更多是依赖于人类经验,基于既有流程产生的数据,在原有生产模式上进行局部优化。但在产业数字化向产业智能化跃迁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具备的对物理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智能调度并有望达到全局最优。

《意见》基于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一是提出“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明确从依赖专家经验的全流程数字化,向基于真实场景的全要素智能化跃升的创新发展思路。二是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构建以企业“大脑”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全局感知和自主优化能力的新生产模式。三是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培育能够充分适配产业智能化需求的产品、企业和商业模式,促进释放人工智能技术红利,为产业智能化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服务支撑。

二、聚焦关键生产要素,提出工业智能化升级方法路径

工业应用场景复杂度、碎片化程度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初期呈现“微笑曲线”效应,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应用较多,在生产制造“中间”应用较浅。并且,当前工业生产和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工业软硬件协同生态有待强化,供应链各环节生产运营协同性需进一步提升,工艺优化尚未突破既有流程与专家经验的束缚,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工业互联网效能发挥带来新机遇。

《意见》面向工业智能化升级面临的关键问题,一是聚焦关键生产要素,提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以实现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从工业生产“微笑曲线”的两端向中间赋能。二是从“人、机、料、法、环”五个关键生产要素及要素间“协同”维度出发,提出未来人工智能与各生产要素的赋能方式,构建全面的工业智能化提升路径。通过着力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加快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装备创新突破,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等举措,以打破生产要素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工业生产各要素高效配合。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以充分发挥工业数据作用,实现“数据-模型-应用”闭环。

三、聚焦模式变革与工具创新,提出农业智能化转型方式

人工智能已在农业育种、种植、养殖等全链条渗透,如育种方面,深度学习与基因组学融合显著提升了品种选育效率,养殖种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多模态全面检测分析作物和家畜的生长情况。但是,相较其他行业,农业数据采集成本高、标注精度低、分布更分散,农机与农技融合创新程度不足以满足复杂农业场景和生产方式,并且我国小农户仍占主体、抗风险能力弱。

《意见》结合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和需求,紧扣“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要素,打造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新动能。一是立足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以推动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重点领域全链条全场景的渗透。二是以农机为突破口,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以提升农业智能装备对复杂场景的自适应能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多维感知、智能决策、自主作业”跃升,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体系。三是面向农业经营管理环节,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应用,以帮助农民尤其是广大小农户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四、聚焦服务支撑载体,提出服务业智能化转型方法

以互联网服务为代表的数字原生领域,凭借天然的数据沉淀优势、成熟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海量的用户基础,已取得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显著成效。但传统互联网服务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用户交互具有被动性,并且现阶段模型能力难以有效支撑长流程复杂任务和重要决策。

《意见》面向用户对“自主认知、动态决策、价值创造”等更高阶服务需求,一方面,指出服务业智能化转型的基本路径。互联网平台作为当下服务业的关键支撑载体,现阶段需依托其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此提出“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并鼓励积极拓展经营范围,以迎合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迭代与未来服务模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鉴于服务业覆盖领域广泛、应用场景复杂等特性,选取具备服务链条长、社会渗透深、转型需求迫切等特点的行业领域先行先试,如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其智能化转型的成功经验能为整体服务业升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将人类决策嵌入人工智能服务链作为解决模型能力与场景需求差距的重要手段。

五、建立保障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有力支撑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产品与服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软件工程加速融合,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知识和人工智能资源整合能力的应用服务商,完善行业数据集、应用解决方案、应用工具链等。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研究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应用的潜在收益和成本风险,搭建应用场景建设指引,完善开放度评价激励和试错容错机制,加快经济价值高、战略意义强、推进成本低的场景开放,促进智能产品与服务应用。三是提高创新资源支持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更好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施展空间。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发挥人工智能领域财政资金、政策采购的作用。四是构筑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内生安全,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等安全能力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做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的安全评估工作。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