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刘腾飞: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规模化应用,以AI4F驱动未来产业共生发展新范式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9.05 15:39 来源:通信世界网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处于孕育萌发的关键期。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引。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全新可能。为此,特提出“AI for Future Industry(AI4F)”概念。与传统产业赋能模式不同,AI4F的核心特质在于其并非试图消除未来产业与AI技术自身的双重不确定性,而是通过场景试错、动态适配、风险预判等机制,实现与不确定性的共生共荣,进而重构未来产业的创新路径与发展逻辑。

AI4F的赋能逻辑

未来产业的“孕育期”特征与AI的“快速迭代期”属性,共同构成了AI4F发展的双重不确定性语境。未来产业,诸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作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形态不明”——技术瓶颈待突破、应用场景待发掘、产业链条待完善;而AI技术本身也处于“路径多变”的快速进化阶段,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持续拓展,技术成熟度曲线不断攀升,与产业融合的接口标准尚未统一。这种双重不确定性,使得AI4F的赋能机理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适配-产业应用”线性逻辑,构建更为灵活、动态的协同演化机制。

AI4F与AI4S的本质分野

AI4F(AI for Future Industry,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与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虽都基于AI技术,但在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与目标上存在本质差异,这构成了两者最核心的分野。AI4S以科学发现为核心目标,聚焦于用人工智能加速科学规律的探索与验证,其逻辑是通过AI优化数据处理、实验模拟、模型构建等环节,降低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例如,AI在蛋白质折叠预测中通过学习海量分子结构数据,精准预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最终指向“确定的分子结构-功能关系”;在天体物理研究中,AI从观测数据中识别引力波信号,目的是验证宇宙演化的理论假说。其最终成果是“知识增量”如新原理、新定律,追求对自然规律的确定性认知。而AI4F则以未来产业的培育与落地为核心目标,面对的是“未来产业形态不明”与“AI技术路径多变”的双重不确定性,其不追求消除这些不确定性,而是通过机制设计与之共生。未来产业的终极形态无法预设,例如6G的商业模式可能随技术迭代完全重构;AI的技术能力也在动态进化,例如多模态大模型的交互逻辑持续突破。强行以“确定性”为目标反而会限制创新可能。因此,AI4F的核心是通过场景试错、动态适配等机制,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行路径,最终产出“产业增量”如新业态、新链条。数据驱动的认知加速机制在未来产业领域,AI4F通过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分析,打破了传统产业发展中“经验积累-理论突破-技术应用”的缓慢迭代模式。以量子科技为例,作为未来信息领域的关键部分,量子计算的硬件形态如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等尚未定型,量子算法的优化也依赖于对量子态的精准调控,而AI技术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硬件平台的实验数据、量子比特的噪声特征数据、算法模拟数据等,构建多维度认知模型,帮助科研人员快速定位量子系统的关键参数,缩短从理论假设到实验验证的周期。这种数据驱动的机制,并非要求AI“预测”量子科技的最终形态,而是通过数据的持续积累与模型的动态学习,提升对量子系统复杂性的认知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认知加速度”。场景化的试错验证机制AI的“创造式”能力,为未来产业的场景试错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未来产业的一大挑战在于应用场景的模糊性。以生物制造这一未来制造领域的重要方向来说,新型生物基材料究竟是优先应用于医疗植入、食品包装还是高端电子领域?传统模式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实体原型并进行场景测试,而AI4F可以通过世界模型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利用AI模拟生物制造过程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路径、产出效率和产品特性,快速迭代产品设计方案。AI可根据不同菌株的基因序列、代谢路径数据,生成千万种虚拟发酵方案,并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其在不同温度、pH值、底物浓度下的产出效率,从而筛选出最具商业化潜力的方案进行实体实验。这种场景化试错机制,将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试错参数”,在降低创新风险的同时,保留了产业探索的多样性。

模块化的动态适配机制

面对未来产业技术路线的多变性和AI技术自身的快速迭代,AI4F通过模块化架构实现“技术-产业”的动态耦合。以6G产业为例,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探索方向,6G网络的“空天地一体化”架构涉及卫星通信、地面移动通信、边缘计算等多技术融合,其协议标准、组网模式仍在探索中,而AI算法需要适配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全链路优化。AI4F通过将AI能力拆解为“感知模块”“决策模块”“优化模块”等独立单元,每个模块可根据6G技术的演进如新型编码方式、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引入等进行单独升级,同时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模块间的协同。这种模块化设计,使得AI系统既能快速响应未来产业的技术变化,又能兼容自身技术的迭代升级,避免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重构风险,实现了与双重不确定性的柔性适配。

预见性的风险对冲机制

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高风险,AI4F通过预见性分析构建风险对冲体系。在未来材料产业中,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时,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可能面临“实验室性能优异但量产稳定性差”“环境兼容性未达预期”等风险,AI可通过整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数据、生产工艺数据、环境影响数据等,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的潜在瓶颈,例如某类高分子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降解速率可能超出预期,并生成替代方案或工艺改进建议。这种风险预判并非“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量化分析,为产业决策者提供“风险-收益”的权衡依据,确保未来产业在可控风险范围内持续推进。

AI4F重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与价值逻辑

AI4F以其独特的共生发展范式,正在从创新速度、产业形态、价值分配等多个维度重塑未来产业的发展格局,使其突破传统产业的成长局限,展现出更具颠覆性的增长潜力。

创新周期的“压缩式”突破

传统产业的创新往往遵循“技术研发-中试-量产-市场验证”的线性周期,而未来产业由于技术复杂度高、跨界融合深,其创新周期更长。AI4F通过上述赋能机制,将这一周期进行“压缩式”重构。在未来制造领域,传统的产品研发需要经历“设计-打样-测试-修改”的反复循环,而AI驱动的智能制造系统可通过生成式设计快速产出数千种产品原型,并在数字孪生工厂中模拟其生产流程与使用场景,将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生物制造产业中,AI对基因编辑、代谢路径优化的加速作用,使得新型药物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周期从传统的10年以上缩短至3-5年。这种创新周期的压缩,并非以牺牲技术可靠性为代价,而是通过AI对不确定性的高效管理,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的协同提升。

产业形态的“涌现式”演进

未来产业的形态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技术与需求的互动中“涌现”形成,AI4F则加速了这一涌现过程,并催生了更多跨域融合的新业态。例如,在具身智能领域,作为未来制造与未来信息融合的产物,AI不仅是机器人的“大脑”,更通过与5G/6G、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智能机器人+远程医疗”“具身交互+元宇宙”等跨界形态。当AI驱动的机器人能够精准复现医生的手术动作,远程外科手术从概念变为现实;当AI将人类的肢体动作与元宇宙中的虚拟形象实时联动,“数字分身”的产业边界被无限拓展。这种“涌现式”演进的核心,在于AI4F不预设产业的终极形态,而是通过技术与场景的持续互动,释放未来产业的跨界融合潜力,形成“技术迭代-场景拓展-形态进化”的正向循环。

价值创造的“分布式”重构

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集中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例如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服务业的服务交付环节,而AI4F推动未来产业的价值创造向全链条、分布式方向延伸。在量子科技产业中,AI不仅赋能量子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这一核心环节,还通过优化量子计算云平台的资源调度,让中小企业能够低成本使用量子算力这一应用环节;通过构建量子安全通信的AI监测系统,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这一保障环节。这种分布式价值创造,使得未来产业的创新不再局限于少数技术巨头,而是通过AI技术的普惠化应用,激活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活力,形成“核心突破+多点协同”的价值网络。

竞争格局的“颠覆式”重塑

AI4F的发展正在改变未来产业的竞争焦点,从“技术垄断”转向“生态协同”。在传统产业中,企业往往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如专利、工艺形成竞争壁垒,而未来产业的双重不确定性使得单一企业难以垄断所有技术路线。AI4F通过构建开源的技术平台,例如AI驱动的量子算法开源社区、生物制造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技术标准的协同制定,使得竞争的核心从“拥有技术”转向“整合生态”。例如,在6G产业中,AI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的通信数据,单一企业难以完成,而通过行业联盟共建数据池与模型库,企业可以基于共性技术底座开发差异化应用,形成“共生共赢”的竞争格局。这种格局的重塑,有利于避免未来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锁定”风险,保持技术创新的多样性。

AI4F的发展路径

AI4F与双重不确定性的共生,并非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需要构建一套适配其发展特质的支撑体系,通过“包容性试错”为技术与产业的协同进化提供空间。

构建“沙盒式”创新载体,为场景试错提供安全空间

未来产业的场景试错往往涉及技术风险、伦理风险等多重挑战,需要“沙盒监管”机制为AI4F的创新应用划定安全边界。可在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设立AI4F创新沙盒,对量子科技的AI安全监测、生物制造的AI伦理审查等领域实施“负面清单+豁免管理”。在清单之外的创新活动,企业可在沙盒内进行测试,监管部门基于测试结果动态调整规则。例如,在AI驱动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中,沙盒可允许企业在限定人群、限定疾病类型的范围内测试AI对基因编辑效率的提升效果,同时要求AI系统记录编辑过程的全链路数据,确保风险可控。这种沙盒机制,既避免了“一禁了之”的保守态度,又防止了“放任自流”的风险外溢,为AI4F的场景试错提供了“安全网”。

打造“模块化”基础底座,提升动态适配能力

针对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多变与AI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需构建模块化、可插拔的国家级高性能AI基础设施底座。在硬件层面,推动AI芯片与量子芯片、生物传感器等未来产业硬件的接口标准化,确保AI算力模块可根据硬件升级进行替换;在软件层面,开发低代码、零代码的AI模型开发平台,让未来产业的从业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快速调整模型参数,无需深入掌握AI技术细节。例如,在生物制造领域,可开发标准化的AI模型组件如代谢路径预测组件、发酵过程优化组件,企业只需输入菌株特性、生产目标等参数,即可快速生成定制化方案。模块化、统一化、高效化的技术底座,降低了AI技术与未来产业的融合门槛,提升了系统对双重不确定性的动态适配效率。

建立“预见式”治理框架,增强风险预判能力

AI4F的风险具有“跨界性”“突发性”等特点,传统的事后监管难以应对,需要构建“预见式”治理框架。可依托AI技术自身的优势,开发未来产业风险监测大模型,整合技术发展数据、市场反馈数据、社会舆情数据等,对AI4F应用中可能出现的算法偏见、数据泄露、技术滥用等风险进行实时预警。例如,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风险监测模型可通过分析机器人的交互数据,识别其可能存在的伦理冲突如对特定人群的服务歧视,并提前推送改进建议。同时,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风险研判机制,吸纳技术专家、伦理学家、产业代表等多方参与,确保风险预判的全面性。这种治理框架,将风险应对的关口从“事后处置”前移至“事前预警”,提升AI4F与不确定性共生的韧性。

完善“包容性”生态体系,激发共生活力

AI4F的发展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包容性生态。政府层面,加大对AI4F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量子机器学习、AI驱动的复杂系统模拟等“无人区”技术;市场层面,设立AI4F产业基金,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早期项目,容忍合理的试错失败;产学研层面,推动高校设立“AI+未来产业”交叉学科,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未来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数据、算力等创新资源。例如,在未来材料产业中,可由政府牵头建设AI材料数据库,企业提供高质量生产数据,高校利用数据训练预测模型,形成“数据-模型-产业”的闭环。这种包容性生态,能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双重不确定性,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态势。

AI4F的提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产业发展理念的革新,其打破了“技术必须消除不确定性才能推动产业发展”的固有思维,转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未来产业与AI技术的双重不确定性。在这一范式下,AI不再是被动适配产业的工具,而是与未来产业共同进化的“共生体”。通过场景试错探索可能路径,通过动态适配应对技术变革,通过风险预判管控发展风险,AI4F正在为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一条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新路径。

面向未来,推动AI4F的发展,需要持续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敢于在不确定性中探索创新,又要善于通过制度设计驾驭不确定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释放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潜力,让未来产业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提供坚实支撑。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