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监管落地不是终点是起点

作者:刘启诚 责任编辑:包建羽 2025.09.24 17:31 来源:通信世界杂志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当苹果iPhone Air以无实体卡槽的eSIM设计引爆市场时,中国联通成为国内首个支持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紧随其后表态备战,国内eSIM业务终于在手机终端实现突破性落地。这场由终端厂商与运营商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既彰显了技术迭代的必然趋势,也在国内引发了“监管框架与产业发展如何同频共振”的深层命题。eSIM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终端的局部应用,拓展至智能手机这一核心载体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安全底线与创新活力动态平衡的探索历程。

监管政策的演进始终是eSIM产业发展的核心锚点。2023年智能手表eSIM业务的暂停,源于“空中写号”特性存在的实名认证漏洞——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远程开户漏洞实施电信诈骗的风险,促使监管层以审慎态度筑牢安全防线。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三大运营商推进eSIM应用,标志着监管逻辑从“一刀切”叫停转向“技术保障下的有序开放”。显然,监管政策的这一转变,建立在安全技术升级的基础之上。中国联通要求iPhone Air用户线下激活、预装中国信通院认可的eSIM证书、禁用跨境写卡等措施,正是监管要求与企业实践结合的具象化体现,为技术创新划定了清晰的安全边界。

产业端的差异化竞争与协同创新,构成eSIM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联通的“抢跑”并非偶然,作为相对弱势的运营商,其借助eSIM实现差异化突围的战略意图明显,这一选择延续了3G时代与苹果合作的“探路者”基因,有望在高端用户市场占据先机。中国移动的谨慎则源于庞大的存量用户基数——实体SIM卡培养的用户使用习惯与运营稳定性考量,使其更注重稳步推进。中国电信的合规优先策略,反映出运营商对监管政策的精准响应。三者虽策略各异,却共同推动eSIM从“单点突破”向“全面布局”演进;而苹果的硬件创新倒逼与运营商的技术适配形成合力,进一步加速了产业成熟进程。

技术创新与安全体系重构,是实现监管与产业同频的关键纽带。eSIM带来的不仅是终端设计的升级——取消卡槽节省的35mm空间可为更大容量电池预留空间,更推动运营模式从“卡为商品”向“服务为王”转变,使携号转网、流量池接入等新业务模式具备落地条件。但创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量子密钥分发技术通过生成动态加密密钥、华为探索将用户心率数据纳入动态认证等方案,大幅提升了身份核验安全性;这种技术升级,为监管层接纳eSIM提供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安全技术的突破程度,直接决定监管开放的广度与产业发展的速度。

当前eSIM的“苹果特例”现象,揭示了监管与产业适配的阶段性特征。苹果之所以能成为首个突破口,既因其封闭生态提升了监管信任度,也得益于“线下核验+空中写卡”结合的安全方案,更源于其高端用户群的市场吸引力。这种“沙盒试点”模式不仅为监管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国产手机品牌后续接入提供了参照。随着远程实名认证技术的完善、运营商系统改造的完成,eSIM终将从“特例”走向“普惠”;而GSMA预测的2030年全球eSIM连接数达69亿,更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

eSIM的落地不是终点,而是监管与产业协同进化的新起点。对监管层面而言,须建立“技术适配型”监管框架,依托动态加密、精准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风险可控下的适度开放”;对运营商而言,要超越短期用户争夺的思维,聚焦服务创新与网络优化,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用户留存能力;对产业链各方而言,应加快eSIM统一标准的制定,推动国产终端与eSIM的深度适配。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9月25日*

第18期 总976期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