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从1991年第一张实体SIM卡诞生,到后来Mini、Micro、Nano卡轮番“瘦身”,用户盼着“不用插卡就能用手机”的日子,一等就是33年……
2025年9月4日,中国联通拿下国内首张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批复,成为首家能合法开展eSIM手机商业化运营的运营商。紧接着,10月17日,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的一场特别的媒体开放日把eSIM拉到了台前。没有冗长的流程,只有自问自答、快问快答的干货交流,所有人都在追问:这次eSIM真的要走进日常了?那些年期待的“一部手机走天下、换号不用拔卡”,终于要成真了?
eSIM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eSIM就是SIM卡的“数字化变身”。自1991年首代Full-Size SIM卡(尺寸86x54x0.76mm)问世以来,SIM卡历经多代技术革新:1996年Mini SIM卡(25x15x0.76mm)缩小体积以适配早期手机;2003年Micro SIM卡(25x12x0.76mm)进一步压缩空间;2012年Nano SIM卡(12.3x8.8x0.67mm)成为主流;直至2016年eSIM技术落地,尺寸达到6x5x0.5mm,如今eSIM尺寸最小可达1.7x1.5x0.3mm,实现从“有形实体”到“嵌入式芯片”的质变。
其实,eSIM并非是“新生事物”,联通华盛副总经理陈丰伟表示,eSIM技术已经诞生超10年,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物联网终端、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等领域广泛应用,技术成熟度极高。在手机领域,eSIM也已经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运营商中落地实践。在国内,安全监管政策的演进始终是eSIM产业发展的核心锚点。2023年智能手表eSIM业务的暂停,源于“空中写号”特性存在的实名认证漏洞——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远程开户漏洞实施电信诈骗的风险,促使监管层以审慎态度筑牢安全防线。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三大运营商推进eSIM应用,标志着行业进入“技术保障下的有序开放”新阶段。中国联通要求iPhone Air用户线下激活、预装中国信通院认可的eSIM证书、禁用跨境写卡等措施,正是监管要求与企业实践结合的具象化体现,为技术创新划定了清晰的安全边界。
作为终端行业最重要的设备类型,智能手机的eSIM化将显著推动这项技术的普及进程。截至2025年,基于物理卡的SIM卡已应用33年,而eSIM手机的普及将彻底重构通信终端的硬件形态与用户使用习惯。
陈丰伟认为,中国eSIM手机发展将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三模共存”,支持2P(双实体卡槽)、2P+e(双实体卡槽+eSIM)、P+e(单实体卡槽+eSIM)、eSIM only(仅支持eSIM)四种形态,适配用户过渡需求;第二阶段为“都有eSIM”,终端以2P+e与eSIM only为主,逐步减少纯实体卡槽机型;第三阶段为“eSIM only为主”,eSIM only机型成为主流,2P+e仅作为补充,全面进入无实体卡时代。
eSIM给用户带来的“四变五不变”
对于用户而言,别以为eSIM只是变小了,尽管eSIM在形态上与传统SIM卡差异显著,但核心属性始终未变。
其一,核心用途不变,仍是用户接入运营商网络的唯一“数字钥匙”;其二,网络覆盖不变,与传统SIM卡共用同一通信网络,覆盖范围与信号质量完全一致;其三,资费体系不变,适用于相同的套餐类型与计费标准;其四,用户权限不变,支持补换卡、SIM与eSIM互换,新入网与存量用户均可办理;其五,运营商管理权利不变,号码资源、安全证书、eSIM数据均由运营商统一管理,保障通信安全与合规性。
相较于传统SIM卡,eSIM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四大维度。
一是安全升级,通过“硬件载体+卡操作系统+机卡一体绑定”三重防护,结合开机密码、远程停卡功能,大幅降低卡被盗用风险,且采用网络双向验证机制,较传统SIM卡的“单向验证”更安全,堪比通信领域的“智能指纹锁”。
二是效率提升,支持重复存号与换号,可节约每年约10亿张实体SIM卡的资源消耗;三是在中国开通安全第一,国外开通无需线下跑腿,国内初期虽需至营业厅办理,但后续将逐步优化线上流程;四是eSIM手机在国外开通卡号更方便。国行手机支持开通全球eSIM及漫游,非国行手机暂不支持办理中国大陆号码。
值得注意的是,“双证书”适配无缝通信国行eSIM手机内置“双证书”体系:一是国内CA证书,用于开通中国大陆号码,严格遵循国内通信合规要求;二是国际标准GSMA证书,支持办理港澳台地区及境外号码的漫游服务,彻底解决传统手机“出国需换卡、剪卡”的痛点。这一特性尤其适用于留学生、商务出国人群及入境外国人,实现“一部手机、全球通信”的无缝体验,而非国行手机暂不支持办理中国大陆号码,凸显国行eSIM手机的合规性与适配优势。
更防水、更轻薄,eSIM手机优势显著?
eSIM看似只是“去掉实体卡槽”这一微小的硬件调整,实则通过重构终端的内部设计逻辑,为终端行业带来了系统性的升级,为手机设计提供更大空间,推动终端向轻薄化、高防水性、结构一体化发展。
从终端设计的核心痛点来看,实体卡槽一直是制约产品形态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卡槽需要预留物理开口,不仅占用内部宝贵空间(通常会挤压电池、天线或其他元器件的布局),还会破坏机身的密封性,成为防水防尘设计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卡槽的金属触点、弹出机构等零部件,也增加了机身结构的复杂性和生产工艺难度。
首先,eSIM通过嵌入式芯片直接焊接在手机主板,可节省10-15mm²内部空间,厂商可将该空间用于扩容电池、强化散热模块或压缩机身厚度——以折叠屏手机为例,其厚度已突破4mm,eSIM技术为铰链与电池的协同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陈丰伟介绍,物理卡槽的取消消除了机身主要进水点(传统卡槽缝隙可达0.3-0.5mm),实测显示无卡槽设计可使手机防水等级从IP68提升至军用级标准,且避免金属触点氧化、磨损导致的故障,在震动、高温等恶劣环境下稳定性显著优于插拔式SIM卡。美版iPhone 17 Pro因采用eSIM设计,取消SIM卡插槽后将节省空间用于扩容电池,国行eSIM手机后续也将跟进这一设计逻辑,实现“更轻薄机身+更大电池容量”的双重体验升级。
其次,除了手机,智能手表、便携路由器、AR/VR设备等穿戴式或便携终端,更能受益于eSIM的无实体设计——这些设备本身体积小巧,实体卡槽的存在往往会严重限制产品的便携性和美观度,eSIM的应用让它们能实现更极致的轻量化、一体化设计,拓展了终端产品的形态边界。
陈丰伟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正呈现“器官化”“离散化”特征,如AI智能戒指、AI耳机、AI眼镜、AI智能鞋等微型设备不断涌现。这类产品体积小、对防水抗震要求高,传统SIM卡无法适配,而eSIM的嵌入式设计、微型化尺寸及高稳定性,成为其实现蜂窝连接的唯一选择,可满足设备“更小体积、更防水、更抗震、更防尘”的需求,为万物互联生态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最后,eSIM的电子化特性,让用户可以更便捷地在多个终端间共享通信套餐,比如手机、手表、平板共用一个号码,这也倒逼终端厂商在系统设计上强化跨设备协同能力,推动“全场景智能终端生态”的完善。目前,OPPO发布的Find X9系列,其中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国产手机。据业内人士透露,华为Mate80、荣耀、vivo、小米、三星等终端厂商将陆续发布eSIM手机。主流手机品牌都将推出Air系列产品,终端市场随着eSIM试商用正迎来新的变局。
十年深耕,中国联通构建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中国联通在eSIM领域已深耕十年,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业务许可最全,率先获得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终端、平板与笔记本、手机四类eSIM终端业务许可,支持87款终端(含11款平板),是国内唯一覆盖全品类eSIM业务的运营商;
二是自研平台支撑,拥有国内首个运营商自主研发的eSIM管理平台(DP+平台),支持消费电子SGP.22 V2.5及IoT SGP.32 V1.0国际标准,发布2本白皮书与14套技术规范,保障业务稳定运行;
三是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百人专项研发团队,覆盖开通订购、业务使用、退订离网等全流程,嵌入110+安全功能点,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与服务质量。
为加速eSIM终端和服务普及,中国联通整合集团政策、华盛资源、厂家资源及营销资源,推出“eSIM补贴”体系,覆盖三大终端品类:
eSIM手表:用户购买指定机型可享6个月eSIM体验服务,渠道可获30元激励;
eSIM平板:用户开通业务首年可获300GB全国流量年包,带动中国区蜂窝版iPad销量同比增长约17倍;
eSIM手机:推出“尝鲜券”与专属纪念礼包(含业务开通纪念牌、超薄充电宝),并举办“eSIM尝鲜季”活动(2025年10月-2026年3月),强化用户体验。
老用户实体卡换eSIM:流程仅需6步,耗时<5分钟,具体为“出示证件与手机→营业设备操作→扫码录入设备信息→实名核验→确认签署协议→激活eSIM”,高效完成业务转换;•新用户开eSIM新卡:流程为7步,耗时<10分钟,在老用户流程基础上增加“用户选择套餐及号码”环节,实现“购机+办卡”一站式完成,提升服务效率。
eSIM技术从“不温不火”到成为通信数字化的核心引擎,离不开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与坚定布局。正如陈丰伟所言:“与其在混沌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勇向前!”这一观点不仅是对eSIM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指明了通信行业的未来方向。
当前,eSIM已进入发展“甜点期”,既能为手机产品带来设计创新,又能顺应AI终端“离散化”趋势,更契合国内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提升的市场环境。中国联通以eSIM手机商用试验为起点,正通过技术研发、生态构建与服务优化,推动通信行业从“实体卡依赖”向“数字化连接”转型,为万物互联、AI赋能的未来通信奠定坚实基础。
Tip:这些误区,赶紧澄清!
误区1:eSIM是退回到小灵通时代?——错!小灵通“烧号”后不能改,eSIM可重复存号换号,灵活度拉满;
误区2:没实体卡防不住诈骗?——假!eSIM手机支持强制关机断网,不用拔卡也能保障安全;
误区3:eSIM手机都是合约机?——NO!支持全网通,用户可自由选择运营商,换网更方便。
从可穿戴设备到物联网终端,再到如今的手机,中国联通在eSIM领域已经深耕十年,拥有国内最全的业务许可和87款支持终端。随着AI终端的“器官化”“离散化”发展,eSIM作为蜂窝连接的必选项,未来还会赋能更多智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