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推理引擎及推理优化技术浅析(上篇)

责任编辑:王鹤迦 2025.10.24 08:41 来源:中移智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其推理效率与部署成本成为制约落地的关键因素,大语言模型推理引擎应运而生,专门针对大参数量及高并发场景进行系统性优化,通过连续批处理、量化以及注意力机制等推理优化技术,显著降低了推理延迟,提高了吞吐率与资源利用率,大幅降低计算和内存成本,推动十、百亿级参数量大模型在智算硬件上高效服务,是大语言模型海量应用的核心生产力之一。本文将系统性地阐述大语言模型推理引擎的作用、主要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

推理引擎概述

大语言模型(LLM)主要分为训练和推理两个阶段。在训练阶段:使用大量的已知数据来训练模型,让模型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在推理阶段:使用训练好的LLM模型进行“思考”和“回答”,通常会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让它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预测或生成内容。例如,当我们向DeepSeek提问时,它分析我们的问题并生成回答,这个过程就是推理。

推理引擎是支撑LLM模型高效部署与服务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核心作用在于解决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严峻性能与成本挑战。它首先是一个“性能加速器”,通过智能化的任务调度和资源分配,让模型能够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快速的响应,保证对话、创作等应用的流畅性。同时,它也是一个“资源精算师”,能够精密地管理计算和内存资源,显著降低模型运行对硬件的要求,从而让部署和服务的成本变得可控且可接受。更重要的是,推理引擎充当了“万能适配器”的角色,它将不同结构的复杂模型与各式各样的硬件无缝连接起来,极大地简化了从开发到部署的流程。有了推理引擎的强大支撑,那些看似“庞大笨重”的LLM模型才能变得如此“灵巧敏捷”,最终化身为我们日常触手可及的智能应用。

推理引擎的主要工作流程

大语言模型的推理引擎是驱动模型从“思考”到“回答”的核心系统,其工作流程旨在高效地将用户输入转换为连贯、合理的输出。推理流程主要分为输入处理、模型计算与输出生成三大阶段,这不仅是简单的计算,更是一个涵盖算法优化、硬件调度和资源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输入处理

首先,输入处理将原始输入变为模型可理解的表示,当用户提交一段文本后,推理引擎首先对输入进行预处理,将人类可读的自然语言转化为模型能够处理的数值表示。这一阶段是后续所有计算的基础,主要包括分词和嵌入两个关键步骤。

➢分词:引擎将输入的连续文本切分成模型词汇表中存在的更小单元——词(Token)。这些Token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词、一个子词(如前缀、后缀)或甚至单个字符。例如,句子“北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可能会被分割成["北京", "今天", "的", "天气", "怎么样", "?"]等多个Token。

➢嵌入:将每个Token映射成一个高维向量,这些数值向量能够表示Token的语义信息及其在词汇表中的位置。所有Token的向量共同组成一个矩阵,作为模型计算的初始输入。同时,还会通过位置编码为这些向量注入时序信息。至此,文本输入被转换成了一个既包含语义又包含位置信息的数值矩阵,为模型的核心计算做好准备。

(二)模型计算

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被送入模型计算单元,而模型计算是指核心的“思考”过程,依据计算特性划分为预填充和解码两个阶段。

➢预填充:在模型接收到完整的输入序列后触发,会并行处理所有输入Token,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计算整个序列的上下文表示,理解所有Token之间的关系和依赖。该过程计算强度大,但能够充分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此阶段会生成键值缓存(KV cache),即所有输入Token的Key和Value矩阵,这些矩阵被缓存在显存中,为后续的解码阶段提供支持。由于需要处理整个序列且计算复杂度与序列长度呈平方关系,该阶段是计算受限的,其性能直接影响首Token延迟(Time to First Token, TTFT),即用户从发送请求到收到第一个输出Token所需的时间。

➢解码:模型基于预填充阶段产生的KV Cache,以自回归的方式逐个生成输出Token。即每次预测下一个Token时,模型会参考之前已生成的所有Token及其缓存信息。此过程是串行的,每次计算量相对较小,但需要频繁访问显存中的模型参数和庞大的KV Cache,因此性能主要受限于内存带宽而非计算能力。该阶段的体验通常由每输出Token时间(Time Per Output Token, TPOT)来衡量,即生成两个连续Token之间的平均间隔。TPOT直接影响生成过程的流畅度。

(三)输出生成

最后由输出生成阶段构造最终的结果。在解码阶段的每一步模型都会输出一个概率分布,表示词汇表中所有Token作为下一个输出的可能性。解码的任务就是依据此分布选择最终的输出,不同的策略会在生成文本的质量、多样性和确定性之间取得不同的平衡。常见的解码策略包括:

➢贪婪搜索:总是选择概率最高的Token。方法简单且速度快,但容易生成重复、单调的文本。

➢束搜索:在生成过程中保留多个概率较高的候选序列,最终选择整体概率最高的序列。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成质量,但多样性仍可能受限。

➢采样:引入随机性以增加多样性,主要有Top-k和Top-p两种采样方式。Top-k采样仅从概率最高的k个Token中随机选择。Top-p采样(核采样)从累积概率超过阈值p的最小Token集合中随机选择。

➢温度调节:通过一个温度参数来控制概率分布的平滑程度。高温(>1)会让所有Token的概率更接近,增加随机性和创造性;低温(<1)会放大高概率Token的权重,使输出更确定和集中。

最终,需要将选定的输出单元转换回最终输出格式。对于文本生成,通过解分词将Token ID序列转换回人类可读的文本。对于文生图,则通过解码器将去噪后的结果采样并转换回像素空间,生成最终的高分辨率图像。

评估推理引擎工作流程效率的核心指标主要有TTFT、TPOT和吞吐量三个,其中TTFT指的是首Token延迟,是衡量系统响应速度的关键指标,TPOT指的是每输出Token时间,主要衡量生成过程的“流畅度”,而吞吐量指的是每秒生成Token数量,主要考核服务端的“服务容量”和“成本效益”。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权衡。例如,为了提高吞吐量而同时处理更多请求(增大批处理大小),可能会增加每个请求的延迟(TTFT和TPOT)。因此,优化的核心目标是在给定硬件资源下,找到满足业务需求的最佳平衡点。

整个LLM大模型推理流程是一个精妙的“文本→数字→计算→数字→文本”的循环。输入处理阶段将文本符号转化为数值向量;模型计算阶段在向量空间中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和推理,理解上下文并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分布。输出生成阶段则根据概率分布抽样,将选中的数字ID循环反馈给模型,最终全部转换回文本符号。

推理引擎的主要应用场景

推理引擎是支撑LLM部署应用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应用场景广泛分布于专注高性能计算和低延迟的领域,这些场景能充分发挥推理引擎在平衡性能、成本与规模化服务中的关键优势。

➢在云计算与AIaaS平台中,推理引擎通过动态批处理和显存优化等技术,实现多租户环境下高吞吐的模型服务,典型代表包括DeepSeek、GPT5等大规模并发交互系统。

➢在边缘计算与终端设备场景中,通过推理引擎实现模型压缩,实现部分轻量化模型在移动设备或边缘服务器上的本地化推理服务。

➢在AI编程助手、内容生成平台和实时交互机器人场景中,推理引擎保障了低延迟逐个token生成能力,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在企业私有化部署场景中,借助推理引擎提供的量化和算子融合等技术,可在有限GPU资源中高效运行十、百亿级参数量模型,满足金融、法律等行业对数据隐私与响应速度的双重要求。

总结

大语言模型推理引擎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工程,它高效地融合了数据转换、数值计算、逻辑推理和资源调度等多个环节,确保在庞大的参数规模下,仍能向用户提供快速、准确且流畅的智能服务,如同LLM大模型的“高性能大脑”,负责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可靠的方式执行推理任务,是让大模型从“拥有潜力”到“实现实用价值”的关键桥梁。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