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促进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催生出全新的模式业态和组织形态,在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已经进入规模化推广的新阶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变化中,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在设施建设、产业创新、应用推广、生态构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随着内外形势和技术产业的不断变化,各种老问题、新挑战交织叠加,各类新机遇加速涌现,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因此,要在总结前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构建和完善适应新变化要求的设施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生态体系和政策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强化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意义
我国工业互联网起步探索较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已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发展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高端化跃升。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方面,建立透明、协同、高效的生产运营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进而提升传统产业的分工地位和竞争力。在优势产业壮大方面,通过打造“5G+工业互联网”、5G工厂等中国品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品谱系,有助于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深度融合,形成了工业模型、工业数字孪生等新领域、新赛道,不仅为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机遇,也为相关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实现相互赋能。工业互联网助力产业科技创新,带动智能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产品设计、材料研制、工艺优化、加工制造等各个工业环节,并依托大量的数据资源、仿真模型等,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极大地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产品迭代、提高创新效率,有助于更快地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如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网络化研发设计,汇聚各地资源共同推动设计研发,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引领绿色化发展。工业互联网能够带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电力行业及重点用能行业基于工业互联网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可以提高能耗设备运行效率和生产物料管控能力,助力企业、园区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同时显著提升清洁能源供给水平,并带动提升政府部门的绿色化治理水平。如已有多个园区依托工业互联网建立园区碳管理平台,加强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助力园区提升管理效能,促进绿色转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数字技术赋能能耗降低的成效范围可达5.7%~20%,赋能成本降低的幅度可达8.4%~24.7%。
准确把握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新形势、新要求
《决定》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党在重大问题的改革决议中,首次明确提到工业互联网,也意味着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工业互联网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要求。
准确把握形势变化,保持战略定力。近年来我国通过打好“组合拳”“团体赛”等多种形式,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需要不断对政策的着力点进行调整优化以匹配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围绕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各项战略深入推进,并加速应用落地,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围绕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竞争和博弈更加激烈。《决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就是要立足国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从如何依托工业互联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入手,开展系统性、前瞻性布局。
立足前期基础优势,夯实底座能力。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功能体系不断完善,从最初的网络、平台、安全,扩展到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内涵和范围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快速演进,也为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决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求更好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叠加倍增作用,夯实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坚实底座。
找准推广的卡点、堵点,深化融合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经覆盖了49个国民经济大类,并且实现了41个工业门类的全覆盖。但在应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数据治理能力和安全水平亟需突破等卡点。《决定》此时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求突破制约规模化应用推广的卡点、堵点,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重点技术、关键产品等的供给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工厂、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存量,推动新兴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增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多方协同,壮大产业生态。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环节、主体、领域众多,仅仅依靠某几家企业的“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前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产业生态,并与诸多国家在实践经验分享、标准制定、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决定》此时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就是要为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融合领域发展提供更加完备、健全的制度保障,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不断激发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等各类主体的参与动力和意愿,加强多方协同,为工业互联网规模化推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存在很多需要着力突破的老问题,如我国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