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3年思科 华为爆发知识产权诉讼战
http://www.cww.net.cn   2010年1月4日 10:02    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王涛

    2003年初发生在思科、华为间的知识产权诉讼案,在中国通信业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象征意义浓厚的事件。对于此前以“低端”形象示人的中国通信设备厂商而言,这标志着它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已经开始引起国外同行的重视,而这个官司的抓人之处还在于,这次国内设备厂商面对的是号称“永远也不会倒下”的思科。

    10个月的较量

    从这次诉讼大战的开始,业界便隐约觉察到了某种精心准备的痕迹。首先在诉讼时间上,思科选在了1月24日,这一般是中国公司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思科此时发力,让华为方面感到十分难受。其次,在诉讼之前,思科方面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投放1.5亿美金的广告,这种时间上的巧合颇为耐人寻味。另外,思科方面一开始便把此次诉讼上升到了“考验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决心”的高度上,这无疑是把该诉讼案定了一个极高的调子。

    从思科与华为方面交涉知识产权问题,到提起诉讼,中间间隔仅一月有余。仓促应战的华为在紧急商讨对策之后,成立了应讼团队,并急派时任常务副总裁郭平、徐文伟等赴美处理相关事宜。

    在经历了媒体危机公关、与美国政府沟通、寻求客户支持、组建律师团、请第三方专家对源代码进行鉴定等一系列组合动作之后,3月20日,华为和3COM的合资公司宣告成立。随后,3COM公司CEO克拉夫林出庭作证,充分肯定了华为的技术实力。

    真正的传奇故事都是在最后峰回路转,最终思科和华为没有掀翻谈判桌——2003年10月2日,思科与华为达成初步和解协议。这在外界看来,此事至此基本大势已定。2004年7月末,双方达成最终和解协议。

    和解是理性判断的结果

    思科关注华为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一年,华为推出了接入服务器。其后华为的数据产品线开始延伸到了思科的心脏地带——路由器、交换机市场。华为的这些数据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短时间内便开始让思科感觉有些吃不消——市场份额直逼思科。而更让思科寝食难安的还在于华为的眼光开始瞄向美国市场。从这一点来看,思科兴讼也就可以理解了。

    双方最后的握手言和似乎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在商业范畴内,所有的情感与恩怨,在精密的商业算计面前,从来都是附属品。

    随着厂商间市场渗透交叉程度的加深,厂商间在拿起知识产权武器的时候已经很难取舍其间的利益平衡。同时,随着技术标准的开放与透明度的增加,已经很难再产生独家垄断某项技术专利的情形,而在交叉专利之下,厂商间打官司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对于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来说,不要说法律最终判定了华为在技术上是“健康”的,即便其中有什么问题,想必思科方面也会对最终的结果有所考量,毕竟它在中国市场上还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已不再是敌人?

    2003年的诉讼案,缘起于华为在数据通信领域给思科带来的威胁,但时至今日,至少是在现阶段,这两家公司在业务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

    对于思科来说,它已经从一家网络设备公司转变为以消费者、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司,它正在占领利润更高的市场领地。而华为则更多把资源集中在电信设备领域。

    不过华为今后从电信市场向外拓展的空间也很大,当下也设有诸多伏笔。华为有自己的数据通信产品线和终端公司,也有合资公司华赛、海洋公司。另外,华为在IPv6、云计算等领域也有着比较深厚的技术储备。

    2008财年思科的净利润为81亿美元,净利润率超过20%,而华为的净利润为11亿美元,净利润率仅为6.1%。直观可见,两家公司目前的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

    在营收方面,还有一个对华为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于:北美市场的拓展难度很大,虽然华为在欧洲高端市场已经获得了极大突破,但是对于北美市场而言,技术能力往往不是最主要的。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思科华为  诉讼  
相关新闻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