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要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赞微信:在世界版图上竖起中国标志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月8日 10:52    

“强大的功能、简单的操作。”BDA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认为,微信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轻视“中国制造”的刻板成见。

在微信团队的研发、设计理念中,总能感受到细腻的需求触角。他们曾经想设置显示消息是否已读的功能,但是考虑到很多用户阅读后不想留下“痕迹”的想法,便取消了这个设计。“用户没有表露出来的需求,我们也要实现它。”张小龙说。

微信用户杨先生还提到了一个或许连研发团队都没有想到的使用体验,“微信里分享许多美好与温馨,传递着正能量。”微信的“朋友圈”让他更乐于分享日常的谐趣、人生的体悟。

发现需求到实现需求,这一段距离往往是市场制胜的关键。创新需要思想,更需要速度。“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不会给我们很多的时间去做长期的调研。”张小龙说,“市场变化太快,需要敏锐地感知用户需求,快速做出决定。”

据微信团队介绍,一个功能从有创意到上线,一般只需要一个星期,即使是“附近的人”这个极具创新的功能,也只用了两个星期,“一个星期做出来,一个星期讨论是否上线。”周颢说。

技术的稳定保证沟通流畅,以及根据移动互联网特色做出的改进,都让微信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董旭表示。

拥有如此迅速的反应速度,需要强大的技术团队。“在目前200多人的团队中,有技术背景的约占了2/3,张小龙本人也是技术出身。”周颢说。

尽管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微信团队却喜欢把自己“藏在深闺”,推掉绝大部分的外部事务。

“这样我们才可以专注于产品本身。整天在外面开会,怎么可能做好产品呢?”喜欢听迈克·杰克逊的“文艺感性理科男”、希望把产品做得像音乐一样酣畅淋漓的张小龙,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产品研发。在他看来,跟同事一起讨论产品,是“最有乐趣、让人兴奋的事”,而这也是整个微信团队的状态。

秘诀:专注

商业化不牺牲用户体验

塑造全球通用文化符号

在互联网世界里,成功的产品不少,昙花一现的更多。浮躁、功利让许多网络新贵半路折戟。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直言,对商业化过于关注、过于急功近利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弊病。

拿捏与商业的距离,确实并非易事。曾几何时,微信经常推送腾讯产品的广告条,影响用户体验。在内部会议上,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要求控制这类推广。“目前在微信中基本看不到这类推广了。”张小龙还反复强调,“即使我们要走商业化尝试,也会在保证用户体验为第一的基础上来做。”

商业化的界限已经明晰,那么国际化的思路又该如何制定?

张小龙坦言,“推出第一个版本时并没有想那么远”,不过,“当做到几个月后,当产品开始成形并受到用户喜欢后,就已经在考虑海外计划了。”

2011年4月,微信以英文名WeChat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同年10月开始支持繁体中文语言界面,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加入英文语言界面,12月实现支持全球100个国家的短信注册,语言版本不断增加……微信的产品迭代,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国际化轨迹。

不过,在微信团队看来,这只是一个起步。“微信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美市场的份额有限,用户也主要是华人。怎样进入欧美市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坦言。

“我们一直在分析,为何美国市场最难进?除产品本身外,与不同国家文化习惯的差异、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也紧密相关。”张小龙说,“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地区输出产品,除了要跨越技术和质量门槛之外,还要打破西方用户对于本土产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这种心态也成了微信开拓欧美市场的主要障碍。”

[1]  [2]  [3]  
来源:人民日报   编 辑:王熙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139说客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QQ书签       收藏   打印  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微信  张小龙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相关新闻
即时新闻
通信技术
最新方案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