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 >> 正文
搬出中国移动大楼的咪咕
科技杂谈
作者:谈主 蒋士昌       2016年6月8日 10:42
咪咕

与喧嚣繁华的北京西单大街相比,与它一街之隔的华远街显得低调而朴实。从2016年6月开始,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咪咕)的新总部已搬到这里。

距此不到1000米,金融街29号的大楼巍然耸立,那是咪咕母公司中移动的总部--大多数的咪咕员工,刚刚搬出这座熟悉的大楼,进入华远街11号的置地星座E座办公。

自2014年11月18日成立至今,咪咕一直被视为中移动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落子,有人对它寄予厚望,也有人对它并不看好。

在人们的希望、关注甚至腹诽中,咪咕开始重新创业,而它的成长,或许应该与母体保持一种合适的距离。

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体制文化。

那么,1000米是刚刚好吗?

事实上,咪咕另一个意义上的"搬离中移动"努力,早已开始。

一、那些相似的灵魂,终会重遇

2015年12月15日,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咪咕公司董事长刘昕和五位用户代表一起,发布了全新的咪咕品牌。

这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与过去的一个切割。

咪咕,其实是中移动的一个老品牌,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移动梦网时代。它曾经在无线音乐江湖号令天下,也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倍受冲击。

而如今,这个名字成为了中移动内部,最接近互联网的转型"特区"之一。

咪咕的口号是"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新品牌的关键词被定义为 "有趣""活力"和"创造"。显然,它希望重新以全新的年轻形象,来对话城市中产阶层,尤其是代表未来的90后、00后甚至未来的更年轻客户。

一如10多年前,那个相似的灵魂。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记得,多年以前初见"动感地带"时的惊艳。

彼时的中移动,带着新鲜的味道,抓住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心。

2003年3月,"动感地带"品牌横空出世,仅10个月用户数量就突破1000万大关,此后,从飞信到无线音乐再到移动梦网,中移动一度强势统治移动互联网的潮流风向。

但多年以后,"动感地带"的品牌已经消失,曾经作为代言人的周杰伦已经阅历沧桑,成家立业;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电信运营商的中移动,虽然每天依然坐收数亿利润,但在BAT光环的衬托下,也已经不复当初的意气风发。

在人们的记忆中,中国移动或许早已与鲜亮的少年时代作别。

而咪咕品牌的时尚的表达和鲜活的定位,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有人说,中移动属下的咪咕还可以这样?

也有人说,他们家毕竟曾经出过动感地带。

二、每一座楼,都有不一样的气息

在咪咕的身上,那一股压抑不住的躁动俨然重现。

虽然脱胎于特大型国企,但咪咕的骨子里上更像是一家创业公司。

"集团里的人常说,你们咪咕的人都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位咪咕的朋友说,"每一座楼,都有不一样的气息,咪咕也会有自己的气息。

这位朋友说,虽然不论以前在中移动,还是现在咪咕,加班都是常态,但是加班的心情却已截然不同--以前是被动按领导指示办事,现在则是自发地抱着一种创业心态在做事。

"办"与"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更多的差异,体现于各种细节。

比如,咪咕内部每个员工,都被要求取一个"花名",彼此以花名相称,以促进去行政化的平等沟通。--在此之前,最广为人知的"花名文化",正来自于阿里巴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咪咕与各省移动公司的关系与是互为渠道,各自有自己的产品,双向结算。咪咕的产品高度集中且标准化,统一由咪咕管理,客户的运营服务也由咪咕负责。

现在咪咕的员工,不管来自中移动集团、省移动公司还是外部,被列在第一位的文化是做好乙方甚至是丙方,要专注服务和产品感知,要服务客户、服务客户的客户。

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是,据说"专注服务和产品感知"并非咪咕从上而下的要求,而是员工从下而上形成的共识文化。

三、带着独立的意识,走出母体

在与咪咕有关的讨论中,曾有朋友如此总结:"咪咕的立身根基就是寻求差异化,对内与中移动母体寻求差异化,对外与互联网公司寻求差异化,努力整合母体的资源和互联网的机制与文化"。

在2010年以前,语音和短信是运营商业绩的擎天柱,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OTT的冲击,这两项业务渐趋颓势。

对此,中移动希望通过流量经营和数字化服务的增长,来弥补每年正以15-20%的比例下滑的话音和短彩信收入,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相对平稳的过渡。

其中,数字化服务尤为重要。

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数字化服务弗远无界、潜力巨大,而且具有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代表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运营商必须紧紧抓住、不能落伍;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依赖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开展流量经营,将丧失对产业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导致传统业务被替代、网络负担加重、数据流量增量却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因此,必须开发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创造高价值流量的使用场景,引领运营商和互联网产业走向共赢。

要开展数字化服务,就必须冲进已经狼烟四起的互联网市场,跟互联网公司抢食吃。

这并不是件一个简单任务,作为国企,中移动有太多的包袱和无奈,整体轻装上阵几不可能。

比如决策流程长,运营商一个立项还没走完,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早已上线甚至多次迭代。

又比如国有企业对工资总额与工资水平,会作双重调控,薪酬、股权等业绩激励手段受到巨大限制……诸如此类。

所以,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咪咕幸运的是,背靠中移动含着金钥匙出生;不幸的是,背负着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可想象的体制包袱。

转型的道路艰难且漫长,而互联网领域又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世界。如果咪咕不从根本上寻求与中移动母体的差异化,甩掉这些包袱轻装上阵,咪咕永远无法成为互联网公司真正的对手。运营商此前的诸多互联网化尝试,已是覆辙遍地。

[1]  [2]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蓝戈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