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高军诗:海缆供应鲜有中国身影 僵局待打破

作者:舒文琼 责任编辑:甄清岚 2017.06.07 13:3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制定了要“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顺应这一趋势,加强海底网络建设、打造强大的通信网络神经中枢,成为通信行业的战略任务。

因为技术要求高、施工和维护难度大,海底光缆向来被视为光电传输金字塔的塔尖。也是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在光通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快技术研发力度,提供大容量超长距传输光缆、提升海底施工和维护能力,成为海缆发展的当务之急。

DSC05886.jpg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有线所高军诗

“中国企业参与投资25万公里海底光缆项目,却鲜有中国供应商提供产品,希望这一僵局能够尽快被打破。”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海洋信息网络联盟筹备大会暨高峰论坛”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有线所高军诗。

2008年后海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高军诗表示,从1993年开始我国建设第一条国际跨境海底光缆,目前为止已经有24年的时间。其中从1993年到2001为建设高峰期,之后建设速度放缓,到2008年之后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高峰期。

按照地理状况,我国建设海缆的海域共有三部分:亚太区、跨太平洋、东南亚-中东-欧洲。

在亚太区海域,1993年由中国电信、KDDI和AT&T投资建成了中日海缆,长度为1250公里,承包商为AT&T,容量为560MPDH*4fp;1996年由中国电信和韩国电信投资的中韩海缆建成,长度549公里,承包商为阿尔卡特,容量与中日海缆相同;2001年,长度达1.8万公里的APCN2建成,投资方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KDDI、AT&T等,承包商为NEC,采用的技术为WDM;2001年,由新加坡电信和原网通投资的C2C建成,长度为1.4万公里,承包商为NEC;2006年,原中国网通和Global Crossing投资的EAC建成,长度为1.9万公里,承包商为KDDSCS。

从2012年以后,三大运营商联合建设海底光缆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比如2012年三大运营商联合我国台湾中华电信投资建设夏金海缆,长度为26公里,承包商为中通服;2013年联通、移动、中华电信建成208公里的福淡海缆;2013年,电信、移动、新加坡电信和Google建成8900公里的SJC海缆;2015年,三大运营商建成1.1万公里的APG海缆。

与亚太区海缆相比,跨太平洋和东南亚-中东-欧洲相对数量较少,分别是7条,但是距离很长。在跨太平洋海域,2000年中国电信、KDD和AT&T建成了中美海缆,长度达3.08万公里;1998年建成的SMW3的长度则有3.6万公里。

我国周边多数海缆由国外厂商承建

从海缆的组网特点看,高军诗表示,早期的海缆建设采用链形,2000年左右环形网络成主流,现在又回到了与链形。之所以2000年左右采用环形,是因为当时运营商资金充足,在海缆上多采用SDH环网保护的方式;而到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网络保护由路由器完成,传输方面不是保护重点。

总结与中国相关海域的海缆建设,高军诗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投资了25万公里海底光缆项目,但是其中中国承包商建设的非常少,零星可数的是2012年建成的长度26公里的厦金海缆,由中通服承包;2013年建成的长度208公里的福淡海缆,由华为承包。两个项目相加,只有屈指可数的234公里,其他均为NEC、阿尔卡特、TE等欧日美厂商建设。

目前我国制定了“海洋强国”战略,而随着海洋通信在国防、海洋石油、海洋监测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海洋通信支撑能力,已成为促进当务之急。

据悉,包括中天、亨通、华为等在内的厂商已经开始积极开发海洋通信产品,提升海洋通信施工和维护能力,其产品已经进入成功进入国际高端市场。而6月7日中国海洋信息网络联盟的成立,也有望凝聚产业链相关力量,快速提升我国在国际海缆市场的竞争力。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