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赋予我们机遇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挑战,生活在给予我们快乐的同时也遍布着各种琐事,当我们的身份在两种情境中切换的时候如何才能闲庭信步般优雅面对?
互联网时代计算设备为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工作中我们在 PC 上收发邮件,撰写企划书,修改图片;生活中我们在手机平板上玩游戏,刷微博、玩自拍。然而工作和生活从来不泾渭分明,PC 和平板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以 Surface Pro 系列为代表的二合一设备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大浪潮,甚至带动苹果、三星、联想等一线厂商纷纷跟进,那么这股浪潮是如何掀起的?
在“iPad Pro -- What’s a Computer?”的宣传视频中,短短 30 秒的视频内苹果明确且再三称其为“电脑”,拥有“可折叠收纳的键盘”和“触控和手写的屏幕”,就差说 iPad 是一款“可替代笔记本的平板”了!甚至撇开字幕和语音描述给人以宣传 Surface 的错觉。何时聚光灯下的苹果产品会如此没有辨析度?
更通俗的来说微软和苹果就像是两个不同重量级的拳击选手,前者的技能是办公(Office)、系统(Windows)和众多跟随者(戴尔等);后者的技能是应用(App Store)、移动交互(iOS)和众多效仿者(三星等),当两者站在同一个擂台上竞技的时候,谁能笑到最后?
背景:被乱拳打懵的微软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曾经牢不可破的“WINTEL 联盟”已然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在这段真空期内可谓风起云涌来形容。“山寨文化”的盛行掀起了一股上网本(Netbook)热潮,从外部给予联盟重击;在移动设备扮演重要角色的进程中,ARM 架构严重挑战了英特尔的权威地位,卓越的芯片解决方案让高通和三星等芯片厂商具备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和英特尔平起平坐。
上网本的诸多局限注定了昙花一现的命运,而 2010 年乘风破浪而来的 iPad 却正式翻开了平板时代的新篇章。轻便抢眼的外形设计、卓越的人机交互、丰富创新的应用让 iPad 迅速风靡全球,面对这块诱人的新蛋糕,在 Google 的大旗下包括三星、联想、戴尔等传统厂商也纷纷推出平板设备。平板的强势崛起不可避免的对 Windows 系统造成了极大冲击,岌岌可危的 WINTEL 联盟抛出“超极本”概念巩固地位,也为即将到来的二合一设备夯实了基础。
微软给出左勾拳:Surface RT 和 Surface 2
当时,传统桌面难掩持续下滑的窘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上 Android 和 iOS 又混的风生水起,微软软件帝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那么自己的疆土拿什么来捍卫哪?
微软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跨设融合的概念,而 ARM 架构在当时看来是一条通往这个目标的康庄大道。2011 年 1 月,时任微软 CEO 的鲍尔默在 CES 大展上演示运行了基于 ARM 架构的 Windows 8 系统;2012 年 4 月,微软正式宣布 Windows RT 系统;同年 10 月 Surface RT 正式发售。
围绕着可运行 Office 办公套件等卖点微软不惜重金在全球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那个时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地铁、路牌广告中经常能够看到 Surface 的身影,确实也颠覆了不少人对平板电脑的看法。凭借着强大的号召力,联想、华硕、三星、戴尔和诺基亚等 OEM 厂商相继推出搭载 Windows RT 系统的平板电脑,然而结果却并不乐观。
微软为这次试水付出了高达 9 亿美元的代价,Surface RT 的销量甚至连 100 万都没有突破。自然微软并未就此死心,直到 2013 年发布的 Surface 2 再次以失败而告终,微软才被迫放弃了这个念头。2015 年 3 月召开的 WinHEC 大会上,微软宣布 Windows RT 无法更新至 Windows 10,同年 4 月微软发布基于 x86 架构的 Surface 3 正式宣告 Windows RT 系统死亡。
微软给出右勾拳:Surface Pro 和 Surface Pro 2
在跨设备融合的道路上,既然事实证明 ARM 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摆在微软面前的只有继续抱紧英特尔 x86 这条大腿了。2013 年 2 月,微软推出了搭载 Windows 8 专业版的 Surface Pro,配备了 10.6 英寸 ClearType 全高清屏幕,4GB 内存,64GB/128GB 固态硬盘。同年 10 月,微软推出 Surface Pro 2,运行 Windows 8.1 专业版,处理器升级至英特尔第四代 Core i5,也带来了更高的内存和存储选项。
如果说 Surface RT 的失败归结于无法运行 Win32 桌面,那么满足所有笔记本需求的 Surface Pro 为何还是没能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当时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办公不如笔记本,娱乐不如 iPad,作为普通用户我为何要掏钱买它?它不是让我将工作延伸到家里,把休息时间变成工作时间吗?”
当自己的地位受到平板这种新兴形态的电子产品威胁的时候,站在价值链顶端的微软无疑显得非常被动,为此不惜血本将 Surface Pro 塑造成“iPad 竞争对手”的角色用于巩固自己的地位。且在宣传方面微软并未过多的展示设备的功能,而是使用了类似于“咔嗒,声动心动”、“收放 自如”、“色彩 缤纷”、“畅连 多端”试图用全新设计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在消费者心目中这只是一款“类 iPad”的产品而已。
哪怕在宣传上的巨大投入颠覆了用户对平板的简单认知,奈何苹果已经将 iPad 深深烙印在大多数消费者的心中,所以微软总会遇到很多尴尬。微软向 NFL(美国橄榄球联盟)赞助了 4 亿美元,为球队教练和球员提供 Surface Pro 2,然而在比赛中播音员却称其为“像 iPad 一样的工具”。2014 年芝加哥熊队的四分卫 Jay Cutler 在谈到对阵亚特兰大猎鹰队的胜利时,他称 Surface 是“山寨 iPad”。
面对如日中天的 iPad,慌神的微软难免目光有点短视,局限在竞争的角色上。自然,前两代 Surface Pro 产品线同样面临失败的结局,微软同样也没有公布任何销量信息。不过根据外媒 Computerworld 的测算,截止 2014 年第 4 财季 Surface 产品线共计为微软带来了 17 亿美元的损失。
拉响反击的一拳:Surface Pro 3 成转折点
如果说前两代 Surface Pro 的失败归结于 iPad 的外部因素和被动的宣传策略,那么第三代 Surface Pro 可谓是该系列的重要转折点。从外部来看 iPad 在 2013 年达到巅峰之后销量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这大大缓解了微软所面临的压力;从内部来看,微软找准了产品定位--商务平板,并打出了那个响亮的“可替代笔记本的平板”口号。
iPad 的成功不仅仅只是卓越的人机交互和优秀做工,而是基于硬件、软件、应用打造的完整生态圈,那么 Surface Pro 产品线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微软的答案是生产力!在经历了两代 Surface Pro 产品的失败教训后,微软清晰地意识到他们的竞争对手搞错了,不是 iPad 而是 MacBook Air。所以 2014 年 6 月召开 Surface Pro 3 的发布会上,用天平来衡量重量对比的直观差异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微软将 Surface Pro 3 的屏幕扩大至 12 英寸,长宽比为 3:2,更加接近于书本的尺寸,无论是笔记本形态还是平板形态都更加契合阅读习惯。其次,广受用户诟病的续航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日常需求;再次,升级版的支架可以在 30 度到 150 度范围内稳定支撑,轻松应对各种使用情境。最后,Surface Pen、Type Cover 等升级版外设和 OneNote 等办公应用的完美搭配,为办公人员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Surface Pro 3 不断拉升 Surface 业务的高速增长,在 2015 财年第 1 财季报告中微软首次使用了“Strong Insterest”(强烈的兴趣),业务总营收增加了 5.08 亿美元,同比增加 127%;2015 财年受 Surface Pro 3 和相关配件拉动,Surface 业务总营收为 36.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5%。
给苹果一击重拳:Surface Pro 4 和 Surface Book
摆脱了 iPad 的困扰,Surface Pro 产品线也有了明确的定位,Windows 10 系统也带来了更卓越的人机交互和丰富应用,那么接下来微软还要做什么?Surface Pro 已经证明了主打商务元素的二合一市场的巨大需求,但微软本身作为软件巨头没有能力独食新市场,那么如何才能推动传统厂商加入合作阵营哪?
撇开 Windows 10 系统带来的更开放商业模式不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 2015 年 10 月 6 日发布的 Surface Book,它的意义不亚于 Android 阵营的 Nexus 系列,像黑洞一样吸引着众多厂商的加盟,甚至于还反向带动苹果推出了 iPad Pro。微软称 Surface Book 为“终极笔记本”,那么它是否也是你的终极笔记本哪?
外媒 The Verge 说 Surface Book 的续航能力优秀;Gizmodo 说动态支点铰链设计让笔记本平板的切换天衣无缝;Laptop Mag 说 13.5 英寸的屏幕是最好的,锐利、明亮、鲜艳,高分辨率让细节表现力十分惊人;ExtremeTech 说续航长达 15 个小时,超过了苹果的 MacBook Pro。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 Surface Book 的?它是你眼中的终极笔记本吗?
受 Surface Pro 4/Surface Book 热卖影响,微软 2016 财年中第 2 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 29%,第 3 季度同比增长 61%,第 4 季度同比增长 9%,已经超过 Windows 手机业务成为微软的重要收入之一。
虽然微软始终没有公布 Surface 系列产品的销量,但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在苹果首次发布 13 寸 iPad Pro 并强调其生产力特性的 2015 年,Surface 产品线对微软整体收入的贡献增长了一倍,达到了 Surface 产品线诞生以来的最快增速。
不公平的对抗:iPad Pro
显然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对抗,微软的核心竞争力是生产力,Office 加上“Windows 既服务”理念满足了商务用户的高效需求;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力,丰富的应用能够激发用户无穷的想象力,而当两者对抗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判断孰强孰弱。
自然这场不公平的对抗还在持续,只是现在风水轮流转而已。“iPad Pro -- What“s a Computer?”这段视频很明显看到了苹果的不自信,如果将宣传内容瞄准各种创新应用和新奇玩法,是否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苹果的信仰而买单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