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5月2日晚间,一则消息刷屏:IDC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3420万部,同比增长近21.7%。如此一来,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9.8%,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三。
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刷屏,是因为强烈的反差:近年来以创新标榜的苹果,份额在不断下降,而华为则在一路增长,保持稳步发展的“长跑者”姿态。
IDC数据与此前TrendForce发布的2017年Q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数据有差异,但整体市场格局类似——苹果相比去年Q4出现大幅下降,而华为则继续增长态势,进一步缩小与苹果的差距。TrendForce数据还显示,去年势头生猛的OV出现停滞态势,甚至市场份额微跌,OV各自份额相比华为有较大差距。
除了全球数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情况更受关注。IDC的2017年Q1中国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华为表现强劲,出货量同比增长约25.5%;OPPO紧跟其后,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9.5%;vivo出货量实现同比小幅增长;而苹果份额同比下滑26.7%,小米份额同比下滑7.5%。
华为的增长来自哪里?
细看华为的市场增长点,从具体区域方面统计,华为在中国和欧洲市场增长比较稳健,分别达到20%和15%。而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市场,华为实现突破增长,增速达到70%。
总体而言,华为在52个国家增速同比超过50%,100个国家增速同比超过50%。这些增长数据,可谓惊人。
高端市场可谓华为第一季度运营商数据的最大亮点。据GfK统计,今年2月,华为在全球50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份额提升至9.7%,华为在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南非、波兰等9个国家500美元档位以上市场,份额突破了10%。
有分析认为,华为凭借P系列和Mate系列手机,再次巩固了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地位:去年年底发布的Mate 9,和今年刚发布的华为P10,成为华为Q1国内市场份额的核心动力。
据悉,华为P9和P9Plus已累计超过1200万部,Mate 9上市四月就已超过500万部。而上个季度末发布的全新P10和P10 Plus旗舰手机,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上市,销量高于预期。
与苹果市场差距缩小
TrendForce 2017年Q1的市场数据显示,苹果手机在全球销量所占市场份额从去年Q4的20.3%降低到2017年Q1的16.9%。在中国市场,IDC数据显示,苹果份额同比下滑26.7%。
由此不难看出,苹果在iPhone7系列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以往一代产品拉动一年市场的实力已经不复存在。要知道,2017年是iPhone十周年,苹果如果还不能够带来足够优秀的产品,未来的路不好走。
与之相对的是,这几年来华为手机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品优势,从Mate 8到Mate 9,从P9再到P10,华为在双摄像头拍照、充电性能、电池续航、系统速度等方面,都有了十分明显地提升。
此前数据统计得出,2015年华为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排在世界前10之列,2016年研发投入已是全球第三,超过了很多知名大品牌。
所以,可以预测华为与苹果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因为华为还是坚持了?“长跑者”的态势,一直在不断前进。
TrendForce甚至预计,华为手机在 2 季度的产量预计将比 1 季度增加 16%(主要是 P10、P10 Plus 的推动),这让华为手机在 2 季度的产量接近苹果,全球第二的位置已经触手可及。
“猛药模式”非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TrendForce 2017年Q1的全球市场数据和中国市场数据还显示,OV全球市场份额相比2016年Q4在下降(如全球数据,OPPO从去年Q4的8.8%降低到8.1%)。IDC的同类别数据与此略有差异,但也能看出OV显现增长颓势。
OV以“擅长铺天盖地建渠道和娱乐营销轰炸”而知名,其“猛药”模式也确实在2016年掀起一股波澜。但众所周知,中国手机市场发展速度极快,从互联网手机、性价比概念的崛起,到如今千元机濒临退出历史舞台,前后不过5~6年时间。每个智能手机消费时代的特征很明显,但消亡速度在加快。
2017年Q1市场市场数据说明,OV的“猛药模式”也在加速消亡:虽可获得一段时间的线下市场红利,但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发力线下,并涉足娱乐营销模式,OV未来增长将受到巨大挑战。毕竟,以渠道和营销建立的竞争门槛并不高——手机厂商要跨过“渠道和营销门槛”的难度,比“投入巨大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引领”要低得多。
我们再看华为的布局,多年来一直在打造一个不会消亡的“特征”,就是创新引领。资料显示,华为一直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构建核心竞争力。其中,华为在麒麟芯片领域的研究和成绩,是国产手机当中为数不多的创新亮点。目前华为销售不错的高端手机产品,均采用华为自家的麒麟芯片,实现产品差异化以及高端芯片供货方面的独到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多次透露,正在积极开发面向未来的“智慧手机”,勇于创新,连接人、家、办公等,持续为消费者打造良好的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当然,华为还围绕渠道、零售、品牌、营销、服务等基础业务,持续构筑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体系化能力,积极推进精细化经营和用户服务。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市场和用户消费心态的成熟和理智,信息不对称和渠道寡头效应也在逐渐消退,最终品牌间正面对抗,还是要靠产品的打磨。从这个角度看,华为的以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的长跑模式,无疑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