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生态 华为AI 之路能否出彩?

作者:耿鹏飞 责任编辑:申晴 2018.10.12 07:32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愈发炙手可热,也成为全球各大知名企业竞相争夺的又一大主战场,无论是国外的Google、Amazon,还是国内的知名互联网企业,AI芯片设计企业等,产业各方都在跃跃欲试,企图在AI市场分得“一杯羹”。

2016年,当Google AI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时,加速了本轮人工智能大潮在全球的兴起,AI 领域再次激发全民关注的热情。作为国内ICT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也在10日-12日召开的第三届HUAWEI CONNECT 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公布其AI 发展的五大战略:投资基础研究、打造全栈方案、投资开放生态和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增强以及内部效率提升。

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华为似乎入局AI稍晚,而实际上早在2016年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座谈会上,任正非就首次系统谈到了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

在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看来,准确定位才能发挥其价值,人工智能是一组技术集合,是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GPT)。人类发展到今天,总共有26种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就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以更高的效率解决已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芯片、构架全部采用自主自研

一出场,华为便将AI定位于战略发展的高度,足见华为对于AI发展的重视。据了解,华为每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开发投入在全球也是屈指可数,5年来基础领域研究投入4000亿,而仅去年就800亿排名全球第六,今年还会有望更多,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在基础研究领域,对于推动华为AI战略发展基础研究,可谓是底气十足。

在华为的AI战略中,全栈全场景可谓是重中之重。全场景指的是,华为的芯片和软件将覆盖从最小的可穿戴设备,到智能手机、摄像头、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数据中心的所有场景。为此,华为将提供五类芯片。Nano、Tiny、Lite会用在智能穿戴、物联网、智能手机等消费终端,主打低功耗。比如Nano主要针对蓝牙耳机等设备,而Lite主要针对智能手机。Max系列类似于谷歌的TPU,用在数据中心,首款产品昇腾910将于2019年二季度上市。Mini系列的功耗和性能间于Max(用在数据中心)和Lite(用于智能手机)之间,华为计划将其用在安防摄像头、自动驾驶等领域。

全栈指的是华为希望打造一个一站式平台,不仅做芯片,还要提供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MindSpore,提供各类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PaaS层ModelArts(类似于操作系统),以及在芯片和软件之间的开发工具CANN。

为此,会上徐直军重磅发布基于达芬奇架构的两款自研AI芯片昇腾910和昇腾310。其中910侧重高计算性能,计算密度最大的单芯片,算力达到256T,比英伟达 V100还要高出1倍,采用7nm工艺制程,最大功耗为350W。310则侧重极低功能,支持极致高效计算且低功耗,半精度为8 TeraFLOPS,整数精度为16TeraFLOPS,拥有16通道全高清视频解码器,最大功耗仅为8W。两款重磅芯片产品计划将于明年二季度上市量产。

过去一年,华为手机的AI芯片采用的是寒武纪的架构,此次华为公布的Lite系列芯片主打智能手机市场,采用的是华为自己的达芬奇架构。采访中,徐直军向媒体表示,华为之所以要用达芬奇架构重新做芯片,是因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看到这样的产品,满足华为所支持全场景的需求。我们需要从云到边缘、到端、还有不同物联网终端,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因此必须要开创一个新的架构。

有华为内部人士对相关媒体表示,要打造自己的AI平台,最难推广的还是深度学习框架MindSpore。由谷歌主导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和Facebook主导的PyTorch已经在全球形成开发者生态,百度2016年开始推的框架PaddlePaddle也未能赶上。在落后两年的情况下,华为要想追上更加困难。

徐直军表示,目前大量的AI框架主要是面向云端的,市场上还是缺少MindSpore这样既可以用在云端,也可以用在终端的统一架构。“我们找不到一个框架真正能够实现全场景,所以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个,这样可以满足我自己的需求。”他表示,华为也会有措施去激励开发者使用自己的架构,比如他们正在考虑,用MindSpore的开发者在使用华为AI产品时可以有更低的价格。

平台+ AI + 生态  全面布局

华为战略MKT总裁徐文伟表示,未来十年,AI的主场在行业,到2025年,全球AI市场空间将达到3800亿美金,其中90% 来自于企业市场。AI在行业落地,才是真的落地,才是真的发挥出价值。徐文伟指出,行业AI要想落地,需要三个关键点:一是不要问AI能做什么,而是要问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用AI来实现;二是要将行业智慧作为突破点;三是使用AI的目的是带来价值,包括商业价值、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华为有了“平台+AI”,是不是就可以将行业智能做好呢?要知道,AI涉及行业众多、产业庞大,实际上不可能一家企业做到面面俱到,徐文伟在演讲以及此后的专访中,提的最多的是“平台+AI+生态”,徐文伟表示,这个“生态”,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集成商和合作伙伴,更包含商业生态伙伴、产业生态伙伴、开发者等等。同时,华为计划未来3年发展100万AI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三天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甚至拿出一整天专门针对开发者进行交流、探讨,可见华为对于开发者的重视。

此外,GIO(全球行业组织高峰会议)的召开,则是华为构建产业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GIO是一个平台,华为首次将3GPP、5GAA、5GSA、AII、AIIA、AITISIA、CCSA、Chinainfo100、ECC、ETSI、IIC、ITS、Linux Foundation、OPRC、TM Forum、The Open Group 等全球和国内的行业组织召集起来,在推动行业数字化产业发展领域进行沟通、协调。徐文伟表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AI在行业的应用,对于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着非常强的共识。未来,将会通过沟通和协同,推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的进程。

切入时间未晚  各有优势

有人认为,作为顶尖的互联网公司,BAT在人工智能领域切入较早。华为现在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较晚,面临压力和挑战巨大。

徐直军演讲中讲到,现在只有4% 的企业已经投资或部署了AI;只有约2% 零售商已经投资或部署了AI;只有约5% 部署的智慧城市中正在使用AI;2017年只有约10%的智能手机内置了AI;全球AI人才的供需比仅有1%。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AI在传统企业的落地,仍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华为进场,在技术积累上落后一点,但在做传统企业落地的时间点上,没什么问题。现在这个阶段,传统企业刚刚被教育、普及。现在去做AI,刚刚好。”爱分析首席分析师李喆向媒体表示。

BAT以平台型产品切入,无论是阿里巴巴的ET大脑、腾讯的觅影还是百度的Apollo ,它们提供的都是一种通用能力,做的是适用面更广、更具通用性的平台。具体的落地,BAT不会去做,也不擅长做落地,则由平台上的开发者或者创业公司去帮它们实现的。与BAT相反,华为和政府、传统企业的关系比较强。拥有比较强的落地能力,而这也是BAT的弱势所在。

隐鳞藏彩,沉潜刚克,方是制胜之道,在AI领域华为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AI出场便定位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平台+AI+生态”的大格局,自研芯片及架构,以及合适的时机入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AI定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