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近年来,在政策红利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云原生技术生态持续扩大,基本覆盖云原生全生命周期技术链,细分领域的技术也趋于多元化。同时,云原生正在从互联网行业向通信、制造、政务、金融等更多的传统领域延伸拓展。
通信行业与云原生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通信网络的云计算需要怎样的演进路线?5G网络以及相关应用场景对云原生提出了哪些新的需求?带着这些问题,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近日专访了广东移动的黄倚霄专家,听他阐述通信行业如何更好地开展云原生转型。
通信行业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力量
全球云计算产业已步入到泛云时代,云计算完成了它的早期使命,帮助企业将竖井式的IT基础设施升级到更敏捷、更具弹性的云基础设施,如今正进入到全新的生命周期,即建立数字化价值链,释放业务的原生生命力阶段。
从全球范围来看,如今新型互联网公司几乎全部诞生在云上,例如Airbnb、Pinterest、Lyft等公司,而传统企业也纷纷迁移上云。伴随云原生的出现,企业传统的IT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黄倚霄看来,有多方因素,驱动通信行业向云原生转型。
第一个因素是运营商作为国企的责任。作为国企,运营商要承担科技创新和国企改革的责任,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主力军。5G作为“新基建”的重要载体,是未来数字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做主力军,就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牢记“四个走在前”——转型升级走在前、改革开放走在前、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党建引领走在前。尤其作为连续多年国企经营业绩考核第一名的中国移动,作为中国移动最大的省分公司广东移动,更要勇立数字化转型的潮头。“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潮头’,就是云原生。”黄倚霄把运营商的国企责任跟云原生转型联系了起来。
第二个因素是通信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给通信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早在3、4G时代,人们就开始习惯通过QQ、微信发信息、打电话;而公有云运营企业则利用网络软化技术逐渐切入传统电信市场(如云网融合SDY等)。其实,“互联网企业、云企业、通信运营商已然互相切入到对方的赛道中。”黄倚霄谈道,“对于运营商而言,最大的竞争早已不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互联网和云企业一早就向云原生迈进了,我们作为运营商,也不能落后。”
第三个因素是运营商角色的转变。在通信产业中,运营商一直以来承担着“管道”的角色, 3、4G时代出现的“智能管道”、“流量经营”,开始尝试对“管道”的进行个性化的控制。3、4G时代的智能管道是PCC架构(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通过通信网元自带的服务接口来实现,其控制方式较为固定;而5G时代的“智能管道”能力,体现为切片(Slice)和边缘计算(MEC),需要复杂编排来实现。用一句大白话来说,5G的智能管道比3、4G的智能管道更“可编程”,更具有IT的属性。因此,能否快速敏捷地实现“编排”,也就决定了运营商作为“管道”的运营效率。所以,我们有必要向IT世界学习如何对管道更快地“编排”。IT世界里精益敏捷的体系,首推云原生和DevOps。
另一方面,运营商正在从管道竞争的“红海”,转向信息服务竞争的“蓝海”。中国移动杨杰董事长在今年的工作会报告中提到:“中国移动的目标是要创建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公司。一头挑起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一头挑起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对于运营商而言,我们不仅继续承担‘ 管道’角色,还要肩负IT公司的角色,适时用IT思维武装自己。因此,作为IT管理的先进武器——云原生,走上运营商的舞台中央恰逢其时。”黄倚霄满怀信心地说道:“敏捷开发、持续交付、精益运营,这些IT行业的DevOps最佳实践,完全可以复制用在通信行业。通过从云原生体系吸收越来越多的养分,通信行业的通信服务和信息化业务,一定可以跟互联网公司一样快速迭代、敏捷高效、稳定可靠。这是CT行业的未来。”
DevOps改变生产关系,云原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当谈到云原生技术能够为运营商带来哪些价值时,黄倚霄表示:“云原生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内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外包依赖;对外快速交付业务价值,敏捷响应业务变化。”
云原生赋能或者说DevOps转型,给运营商的IT管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IT外包管理模式中,运营商是“包工头”,外包厂家通过“交钥匙”的方式交付软件。这种模式有这几个弊端:过程不可控,替换成本高,议价能力低,技术没有自主权,软件产权无保障。按照熵减规律,这种生态下的IT系统几乎都会走向“混乱”——交付效率低,研发质量差,系统不稳定,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生产关系——引入云原生,实践DevOps转型,是唯一出路。就像当年福特和丰田汽车一样,用流水线和JIT来实现价值的快速流动;用自働化和安灯来实现快速反馈;用精益和消除浪费来实现持续改进。
黄倚霄表示:“云原生可以说是丰田生产方式在IT领域的映射。对于IT系统来说,容器相当于汽车标准件,DevOps CI/CD流水线相当于汽车生产流水线,端到端质量可视可控相当于安灯系统。”经由云原生,所有软件功能通过DevOps流水线完成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部署、交付,全程快速流动、全程质量内嵌、全程度量可视,甲方的DevOps运营团队成为所有乙方的总集成,再配套甲乙方团队文化的精益转型,这才是云原生转型的本质和精髓所在
DevOps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在黄倚霄看来,云原生的背后其实是精益文化,要开展云原生转型,工具是其次,关键是要有生产关系和文化的变革配合。
“需要警惕的是,目前某些企业和IT组织开展云原生转型,仅仅关注引入新工具,建设新平台,认为系统上了容器云、架构改成微服务,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忽视了其背后的流程、思想、团队文化的同步变革。这样的转型是很难成功的。”黄倚霄提醒。
“开展云原生转型,需要有初心、恒心、决心和核心。”在采访过程中,黄倚霄谈道。何谓初心?就是转型的初衷和动机要明确且正确。比如:以推动乙方研发更加敏捷、提升生产效率、业务交互更快、达成甲乙方的双赢为初心。恒心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云原生转型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觉悟,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不能搞运动战。决心是指要正确认识转型过程中的困难,遇到阻力时,要明白哪些原则不能妥协,做好“舍身取义”的准备。核心是指云原生转型中要有领导层的支持,要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
“云原生转型能带来技术更新换代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能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技术之外的内容。”黄倚霄最后总结。
依托开源自研生产线,利于重新掌控IT,弯道超车
谈到云原生转型路上的关键点,黄倚霄特别提到自研、开源与云原生转型的关系。
运营商企业在意识到云原生转型的重要性之后,大多会选择继续依靠合作伙伴——找一个强大的乙方,引入一个强大的平台,来带动整个IT研运体系向云原生转型。当然,这种方式门槛低、见效快,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一直依赖,“受制于人”也就不可避免了。不用多久,又会重新陷入“外包失控”的轮回——过程不可控,替换成本高、议价能力低、没有自主权、产权无保障……“云原生这把倚天剑,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安心。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依托开源,立足自研来开展转型。”黄倚霄说道。
运营商毕竟不是真正的IT公司,如果要像互联网公司那样全面自研也没有必要。黄倚霄认为,生产线是劳动工具,代码是劳动资料,谁管控生产线和代码,谁就掌控了IT的核心生产要素。因此,至少劳动工具——DevOps流水线——还是应该自己来做,劳动资源——源代码——还是应该自己来管,这两条原则是底线。
当然,从0开始研发一条DevOps流水线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开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成合适的开源组件,组装成适用本公司的产品。
基于这一思路, 2018年,广东移动建成开通了通信行业首个基于开源组件的全自主集成的DevOps CI/CD流水线,陆续纳管80多套软件系统,系统研发效能和运营质量大幅提升。除此之外,广东移动还成功打通了通信网络与IT支撑系统的壁垒,自研的DevOps 流水线跟设备商的研发流水线对接,实现了5G基站网元的持续交付。
在DevOps和云原生开源社区的帮助下,广东移动成为通信行业第一批开展DevOps转型的企业。2018年11月,广东移动第一批通过了中国信通院DevOps成熟度三级认证,成为了通信企业DevOps和云原生转型的标杆。“我们从社区获益,也要反哺社区”。2019年,广东移动率先加入中国信通院组织的《企业级DevOps 赋能(共促)计划》,近两年来陆续辅导和协助安信证券、中兴通讯等企业过级,并带领国讯新创、东信软件、名通科技、宜通世纪、中通建等原有的合作伙伴开展DevOps 转型,尽力推动着广东移动周边生态向云原生齐步前进。
当被问及在DevOps和云原生开源社区中该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时,黄倚霄表示可以基于三方面因素考虑。一是社区贡献度、活跃度。“我们希望合作伙伴在社区里面贡献度要高,同时还要活跃。”二是企业合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要强。“若是企业只是贡献度高,却不合作、不开放,那么也没办法借助他的力量共同推进发展。”三是安全因素。要避免受国际国内形势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无法长期、持续的合作。
云原生极大地释放了云计算红利,成为发挥云效能的最佳实践路径。随着全行业上云的逐步深化,云原生时代将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阶段。未来,业界需携手共进,推动云原生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云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经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