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nm半导体设备被禁止向中国出口?

作者:朱文凤 责任编辑:朱文凤 2021.06.22 10:33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6月21日,据业内传闻,美国商务部收紧了审批大权,严禁美国公司直接向中国出口28nm相关的设备。同时,没有获得美国许可,任何使用与该制程相关的公司也禁止从第三方转移相关设备进入中国市场。

据台媒报道,台积电、联华电子在大陆扩大28纳米制程产能的设备,没有获得美国的供应许可。不仅如此,中国台湾的晶圆制造商若想把在台的美国设备转移至大陆工厂,也需要获得美方的许可。虽然美国方面没有明令禁止,但申请的结果却是如此。

如今,全球缺芯、价格上涨的现象发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主要应用领域中,手机、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芯”问题,目前缺芯已然蔓延至所有产业,带动了各政府和各产业界对于半导体的投入,“缺芯”现象及其他政治问题使得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进入重大调整期。

而“缺芯”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除了产能不足造成的芯片短缺外,还存在华为、中芯国际等多个企业受到美国禁令影响,在先进制程上受到阻碍,造成海思芯片无法量产,中芯国际无法取得阿斯麦EUV光刻机等关键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此外,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封装测试等不同环节都出现了短缺,并一直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面对多重阻碍的中国把实现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作为重大战略,达成在举国体制下发展半导体的共识。

28nm作为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的分界点,是中国短期内实现成熟制程芯片国产替代化要攻克的关键节点,是未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要走的重要一步。如果未来美国明令禁止向中国出口28nm相关的设备,将大大延长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实现完全自主的周期。因此,中国必须要加快技术自主可控的步伐,在差距较小的成熟制程上掌握自己的话语权,使成熟制程芯片实现国产化替代,赋能应用产业。倪光南院士表示:“一旦我们28nm芯片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很多下游应用行业将都可以实现国产芯片的自给与替代。”

28nm以上制程对促进汽车领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曾表示,当前,我国各类芯片中MCU控制芯片最为紧缺,国内MCU控制芯片企业最为薄弱。截至目前,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如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所言,汽车芯片不像消费类电子要用到7纳米、5纳米,现在14纳米,甚至28多纳米,是完全适用在汽车行业的。因此,对于汽车芯片,国内应该主要解决28nm以上工艺芯片的生产。许海东也表示两三年内就可以赶上。

此外,除了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脑等领域的高端芯片需要先进制程生产,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家电、通信等关键应用依然广泛使用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28nm工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正式禁令是否会下达,或什么时候下达,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都应该埋头研发,加快技术攻关。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