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杨本植:全息通信在未来通信中将大有可为

作者:孙天 责任编辑:王禹蓉 2022.03.01 14:34 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2月25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以线上形式举办了“遇见未来——6G协同创新成果发布会”,发布了8本6G关键技术白皮书,如《6G全息通信业务发展趋势白皮书》《6G无线内生AI架构技术白皮书》等,包含有多项中国原创技术。

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杨本植对《6G全息通信业务发展趋势白皮书》进行性了详尽的解读与分析,主要分为三点。一是对全息通信的概念的解读,二是对全息通信应用场景及网络需求,三是全息通信产业链现状及技术难点。

全息通信的发展及优势

全息技术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来记录物体的反射、透射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进而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杨本植介绍到,全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光学全息为代表的2D全息为发展初期。2D全息是利用折射、反射或视觉停留制造裸眼3D效果。到六十年代末,数字全息有了较大发展,为代表的是3D全息,3D全息是以利用点云、光场等技术记录物体空间三维技术。到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息技术已经发展为计算全息为代表的理想全息,通过计算全息图记录并重现物体光波的显示技术。

那么,全息技术又是如何引入到全息通信中的呢?全息通信是一种基于裸眼全息技术的高沉浸感、多模态交互应用,是对应用场景数据的采集、编码、传输、渲染及显示的整体实现方案,包含了从数据采集到多模态感官数据还原的整个端到端过程,是末来沉浸式业务的主要形态。全息通信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实现方案。

全息通信相比传统的通信方式,甚至是XR有着不必比拟的优势。杨本植认为,全息通信相比于XR,除了裸眼三维的视觉体验以外,具有更加显著的具身交互、虚实融合、全真显示的特征;依据全息通信的典型特征,将全息通信分为七大类别,涵盖15个行业128个场景,如图1所示。

1646116507222071310.png

未来全息类通信业务以扩展活动空间与延伸体能、智能为基础,体现“人一机-物一境”的协作,主要体现为多维度信息体验、高质量人像互动、临场态全息展示、沉漫式全息影像、大带宽远程管理、低时延精密辅助、超智能信息网络等七大应用场景。杨本植表示,未来全息通信业务对未来网络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带宽、时延、算力、安全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以3D全息点云技术为例,想要达到优良的体验,带宽要达到3.4~7.65bit/s。

全息通信产业链分析及未来技术展望

杨本植介绍到,产业链上游以服务器、半号体、材料和零件企业为主,为中下游企业提供基础硬件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云服务器、服务器硬件设备、芯片、电路元器件、光学器件、有机材料、信号处理设备以及专业仪器。整机产品商、集成服务商‘和内容设计商处于全息产业链的中游,提供整机产品销售、全链路服务和全息产器内容设计、建模与全现等服务。下游由全息产品构成,主要有空气成像类、立体屏显类和立体眼镜设备。

杨本植认为,全息通信在数据的“采集、编码、传输、还原”全流程中都存在着各自的技术难点及瓶颈,如数据采集方式不共通、数据编码压缩不成熟、多维数据同步难,显示设备体积大等。

在谈到全息通信的未来展望时,杨本植表示,在未来网络时代,全息结合6G、Al、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多元智能体,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有机整合与多向互动,打造“虚实融合、延伸时空、具身交互,面面交流”的美好愿景。伴随元宇宙的发展,。“数字李生+Al+全息” 的共融共通将提供更深层次的沉漫式自然交互体验。

通信世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通信世界全媒体”及标有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通信世界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通信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
热点文章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