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关键力量。近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供了权威视角。《报告》显示,2024年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持续优化,大部分城市发展环境较上年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本次《报告》评估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主要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等5个维度进行评价;通过组织50个参评城市报送相关情况,对企业开展网上调查,选取部分城市开展实地调研,引用和加工权威机构数据等方式,确保评估结果全面、真实、有效。
从评估结果来看,各参评城市在市场环境上的差距持续缩小。市场环境得分离散度最低,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市,以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在市场环境上的得分较为接近,整体表现均衡。这得益于各参评城市深入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动公平竞争审查,积极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并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同时,各城市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44个参评城市的综合信用指数较上年有所提升,充分彰显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显著成效。
此外,副省级以上城市在综合排名中优势突出,在全部参评城市综合排名前10位中占据9席,且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值皆高于地级市参评城市。在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方面,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优势尤为显著。19个副省级城市拥有的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占50个参评城市总数的5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数的76.52%,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总数的82.07%;超七成副省级以上城市已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区县覆盖率均值达82.03%。同时,部分地级市也在积极突围,苏州、无锡、合肥等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成功跻身参评城市前20,但大部分地级市在营造创新生态、获取政策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经营方面,2024年度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水平整体保持稳定,反映上升或持平的企业数量达到六成,但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反映下降的企业占比较上年度增加9.45个百分点,达到45.09%,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突出。相比之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体现出更强的经营韧性。数据显示,64.69%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有所增长或持平,比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出8.09个百分点;在未来规划方面,63.98%的专精特新企业未来一年有创新研发计划,40.35%的企业有投资计划,比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高出34.13和17.99个百分点。
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总体持续优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现有部分政策难以有效匹配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创投机构数量持续减少,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不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三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瓶颈,内生动力缺乏导致企业“不想转”,人才缺乏与资金不足导致企业“不敢转”;四是成本和账款压力加大制约企业发展,七成企业反映要素成本上涨,拖欠账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五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仍存在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服务企业效果尚有待加强。未来需要在上述几方面持续发力进行改善,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