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技术 >> 技术滚动 >> 正文
图书信息:IMS与下一代网络
2007年11月20日 16:20    通信世界网    评论()    
书  名  IMS与下一代网络
丛 书 名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标准书号  ISBN 7-115-15317-5/TN.2860
编目分类  TN915.05
作  者  毕厚杰 李秀川 编著
译  者  --
责任编辑  陈万寿
开  本  16 开
印  张  14.75
字  数  346 千字
页  数  221 页
装  帧  平装
版  次  第1版第1次
初版时间  2006年12月
本 印 次  2006年12月
定  价  32.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IP多媒体子系统(IMS)和下一代网络(NGN)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有关标准与协议、SIP注册与会话、IMS的安全性、IMS业务、NGN业务及能力、NGN原理及参考模型、网络演进、服务质量等内容。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计算机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目 录
 
第一篇 IMS与NGN概述
 
第1章 什么是IMS?什么是NGN? 3
1.1 概述 3
1.1.1 从蜂窝移动网说起 3
1.1.2 再说互联网(Internet) 3
1.1.3 IMS是什么? 4
1.2 IMS的概念 4
1.2.1 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念 4
1.2.2 IMS业务的概念 5
1.2.3 用户身份的概念 6
1.3 IMS信令的概念 7
1.3.1 UE和CSCF之间的会话控制信令 7
1.3.2 在Mw、Mm、Mg、Mi、Mj、Mk上的会话控制信令 7
1.3.3 P-CSCF的会话控制功能 7
1.3.4 I-CSCF 8
1.3.5 S-CSCF 8
1.4 多媒体资源功能(MRF) 8
1.4.1 多媒体资源体系 8
1.4.2 MRFC 9
1.4.3 MRFP 9
1.4.4 MRF与AS协同工作 9
1.4.5 安全的概念 9
1.4.6 付费的概念 9
1.5 IMS框图 9
1.6 IMS架构的特点 10
1.6.1 传统网络的垂直化架构 10
1.6.2 IMS的水平化架构 11
1.7 NGN的概念 11
1.7.1 对NGN的需求 11
1.7.2 NGN的实现设想 14
参考文献 15
 
第二篇 IMS
 
第2章 IMS业务 19
2.1 通信市场的需求 19
2.1.1 通信市场的现状 19
2.1.2 个人用户的需求 20
2.1.3 企业的需求 20
2.1.4 运营商的需求 21
2.2 IMS的业务能力 21
2.3 IMS用户的业务体验 22
2.3.1 动态的多媒体会话控制 22
2.3.2 一次注册、融合的业务收费 23
2.4 IMS的新业务 24
2.4.1 用户—用户业务 24
2.4.2 多用户业务 25
2.4.3 用户—服务器业务 26
2.4.4 IM-SSF智能电话业务 27
2.5 结论 27
参考文献 27
 
第3章 SIP协议 28
3.1 SIP概述 28
3.2 SIP功能综述 28
3.3 用户位置和身份 29
3.3.1 SIP和SIPS URI 29
3.3.2 用户位置 29
3.4 SIP实体 30
3.4.1 用户代理(UA) 30
3.4.2 网络代理服务器(Proxy) 30
3.4.3 分叉网络代理 31
3.4.4 再定向服务器 32
3.5 SIP工作过程的描述 32
3.6 SIP中的重要定义 37
3.7 SIP消息格式 39
3.7.1 首行 39
3.7.2 SIP消息格式 40
3.8 SIP事务单元 41
3.9 SIP对话 42
3.10 SIP扩展 43
3.10.1 扩展协商机制 43
3.10.2 新的方法 43
3.10.3 呼叫者优先和用户代理的能力 43
3.10.4 临时响应的可靠性 45
3.10.5 前提 45
3.10.6 事件的通知 47
3.10.7 信令压缩 47
3.11 SDP协议 50
3.11.1 SDP的功能 50
3.11.2 SDP消息的组成 50
3.11.3 SDP消息格式 51
参考文献 52
 
第4章 IMS体系中的协议 53
4.1 RTP 53
4.1.1 RTP分组头部构成(RTP包头格式) 53
4.1.2 RTP封装 54
4.2 RTCP 55
4.2.1 RTCP的功能 55
4.2.2 RTCP的分组类型 55
4.2.3 SR和RR分组格式 55
4.3 与AAA有关的协议 57
4.3.1 RADIUS(RFC 2058) 58
4.3.2 Diameter 协议 58
4.4 有关安全性的协议 63
4.4.1 HTTP汇集(Digest) 63
4.4.2 TLS(传送层安全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RFC 2246) 64
4.4.3 IP Sec协议 65
4.4.4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68
4.5 H.248协议 69
4.5.1 H.248的功能 69
4.5.2 连接模型与逻辑实体 70
4.5.3 命令(Command) 70
4.5.4 描述符(Descriptor) 71
4.5.5 事件(Event)和信号(Signal) 72
4.5.6 协议的编码和传输 72
4.5.7 通信流程举例 72
4.6 COPS协议 73
4.6.1 COPS协议 74
4.6.2 外包模式 76
4.6.3 配置模式 77
参考文献 77
 
第5章 SIP中的注册与会话 78
5.1 SIP注册的概念 78
5.2 建立一个REGISTER请求 78
5.2.1 加上捆绑 79
5.2.2 建立接触地址的抑消期 80
5.2.3 接触地址中的优先者 80
5.2.4 移去捆绑 80
5.2.5 取用捆绑 80
5.2.6 更新捆绑 80
5.2.7 发现一个注册器 80
5.3 对REGISTER请求的处理 81
5.4 对能力的查询 82
5.4.1 OPTIONS请求的构建 82
5.4.2 对OPTIONS请求的处理 82
5.5 对话(Dialogs) 83
5.5.1 产生一个对话 83
5.5.2 一个对话中的请求 84
5.5.3 一个对话的终止 85
5.6 启动一个会话 85
5.6.1 概述 85
5.6.2 UAC处理 85
5.6.3 UAS处理 86
5.7 修改一个已有的会话 86
5.8 终止一个会话 87
5.8.1 用一个BYE请求终止一个会话 87
5.8.2 对BYE的响应 87
参考文献 87
 
第6章 IMS中注册与会话的建立 88
6.1 IMS工作的先决条件 88
6.2 IP接入网 89
6.3 P-CSCF的发现 89
6.4 IMS级的注册 91
6.4.1 注册的概念 91
6.4.2 ISIM的IMS级注册 91
6.4.3 有USIM的IMS注册 96
6.4.4 reg(注册)事件状态的订阅 99
6.5 IMS会话的建立 102
6.5.1 IMS终端送出一个INVITE请求 102
6.5.2 起始P-CSCF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07
6.5.3 起始S-CSCF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09
6.5.4 终结I-CSCF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11
6.5.5 终结S-CSCF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11
6.5.6 终结P-CSCF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13
6.5.7 被呼叫者终端对INVITE请求的处理 114
6.5.8 处理183(会话进展)响应 116
6.5.9 呼叫者IMS终端对183响应的处理 117
6.5.10 被呼叫者IMS终端对PRACK请求的处理 118
6.5.11 叫醒该被呼叫者 119
参考文献 121
 
第7章 IMS中的安全技术 122
7.1 引言 122
7.2 接入安全 122
7.2.1 带有ISIM的鉴权和授权 122
7.2.2 安全联盟的建立 124
7.3 网络安全 125
参考文献 125
 
第三篇 下一代网络
 
第8章 NGN概述 129
8.1 引言 129
8.2 什么是NGN? 129
8.2.1 定义 129
8.2.2 基本特性 129
8.2.3 研究领域 130
8.3 NGN的标准化活动 130
8.3.1 ETSI TISPAN 131
8.3.2 ITU-T FGNGN 131
8.4 NGN 的技术术语 132
8.4.1 NGN业务层和传送层 132
8.4.2 NGN版本 132
8.4.3 传送层 133
8.4.4 移动性 134
8.4.5 业务与应用 134
8.4.6 功能方面 134
8.4.7 NGN的演进 135
8.4.8 QoS 135
8.4.9 标识和位置 135
参考文献 135
 
第9章 NGN业务与能力 136
9.1 NGN版本1的业务体系综述 136
9.1.1 业务层 136
9.1.2 传送层 137
9.1.3 用户档次功能 137
9.2 NGN版本1的业务 138
9.2.1 多媒体业务 138
9.2.2 PSTN/ISDN仿真(Emulation)业务 138
9.2.3 PSTN/ISDN模拟(Simulation)业务 138
9.2.4 互联网接入 138
9.2.5 其他业务 139
9.3 NGN版本1的能力 139
9.3.1 基本能力 139
9.3.2 业务支持能力 141
9.4 业务描述与使用 142
9.4.1 一般应用 142
9.4.2 商务应用 145
9.4.3 运用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10章 NGN体系 147
10.1 引言 147
10.2 NGN原理及参考模型 147
10.3 NGN体系概述 148
10.3.1 传送层功能概述 148
10.3.2 业务层功能概述 149
10.3.3 管理功能概述 150
10.3.4 终端用户功能 150
10.4 NGN中的IMS 150
10.4.1 IMS体系 150
10.4.2 IMS中SIP和SDP的使用 153
10.4.3 NGN中应用IMS必须考虑的问题 154
10.5 NGN中IMS的扩展 154
10.5.1 对IMS及其扩展的要求 154
10.5.2 IMS与NGN之间的关系 154
10.5.3 IMS外部参考点 155
10.6 NGN功能体系中有关IMS的规定 156
10.7 NGN通用功能体系 156
10.7.1 什么是NGN功能实体(FE) 158
10.7.2 传送处理的FE 158
10.7.3 传送控制FE 159
10.7.4 业务层控制功能 161
10.7.5 应用/业务支持功能(AS) 164
10.8 NGN的传送和业务层的配置 165
10.8.1 IP多媒体业务分量 166
10.8.2 PSTN/ISDN仿真业务分量 166
10.8.3 流业务分量 167
10.8.4 其他业务分量 167
10.8.5 接入网络配置 167
10.9 安全性考虑 167
参考文献 167
 
第11章 NGN的融合业务框架(CSF) 168
11.1 引言 168
11.2 CSF的高级需求 168
11.3 基于CSF的NGN功能体系(FRA) 169
11.3.1 CSF与NGN体系的组合 169
11.3.2 与CSF有关的FRA功能实体的功能描述 171
11.3.3 融合业务的分类 171
11.4 融合业务举例 172
11.4.1 采用单一配置的融合业务 172
11.4.2 多个配置的融合业务 174
11.4.3 多个配置和其他网络的融合业务 176
11.5 对CSF功能单元的进一步描述 178
11.5.1 融合协调功能单元(CC-FE) 178
11.5.2 网络支持功能单元(NS-FE) 178
11.5.3 边缘支持功能实体(ES-FE) 178
11.5.4 客户机支持功能实体(CLS-FE) 178
11.5.5 CSF功能单元与逻辑接口 179
11.5.6 CSF策略机制 180
参考文献 180
 
第12章 NGN的端到端QoS控制 181
12.1 为什么NGN要强调端到端QoS控制 181
12.2 端到端QoS控制参考模型(OPML) 181
12.3 NGN 端到端 QoS控制体系的实现 182
参考文献 185
 
第13章 PSTN/ISDN仿真系统 186
13.1 引言 186
13.2 基于呼叫服务器的PIE功能体系 186
13.2.1 功能体系 186
13.2.2 功能实体描述 187
13.2.3 呼叫服务器功能实体与NGN之间的对应 188
13.3 基于IMS的PIE功能体系 189
13.3.1 综述 189
13.3.2 IMS-PES功能实体描述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14章 PSTN/ISDN向NGN的演进 191
14.1 引言 191
14.2 演进到NGN需要考虑的问题 191
14.2.1 传送 191
14.2.2 信令和控制 191
14.2.3 管理 192
14.2.4 业务 192
14.2.5 号码与地址 192
14.2.6 计费,付费 192
14.3 核心网的演进方案 192
14.3.1 核心网的演进(基于呼叫服务器) 193
14.3.2 核心网的演进(基于IMS) 197
14.4 xDSL接入网的演进方案 197
14.5 信令和控制的演进方案 198
14.6 管理的演进 199
14.7 业务的演进方案 199
参考文献 201
 
第15章 NGN性能及其测试和管理 202
15.1 引言 202
15.2 流量性能属性 202
15.2.1 时间刻度(时标) 202
15.2.2 平均时延 202
15.2.3 时延偏差 203
15.2.4 分组丢失率(丢包率) 203
15.2.5 途径的不可用性(无效性) 203
15.3 有源性能的测试 203
15.3.1 有源的调查包 203
15.3.2 平均时延 204
15.3.3 时延偏差 204
15.3.4 包的丢失 204
15.3.5 路径不可用性 205
15.4 测试网络模型 205
15.4.1 边缘—边缘(Edge-Edge)模型 205
15.4.2 位置—位置(Sit-Sit)模型 206
15.4.3 终端—终端(TE-TE)模型 206
15.5 性能测试的管理体系 206
15.5.1 人工模型 207
15.5.2 涉及NMS的模型 207
15.6 NMS分级性考虑 209
15.7 性能报告系统(PRS)之间的通信 209
15.8 测试的安全需求 211
15.8.1 X.805 211
15.8.2 域间网络提供商信息传送 211
15.9 无源测试 212
15.9.1 目的 212
15.9.2 基于OAM的测试 213
15.9.3 有源和无源测试的比较 214
参考文献 215
附录 网络性能用途和测试综合表 216
 
第16章 NGN中的QoS动态控制方法 217
16.1 引言 217
16.2 网络引起QoS问题的原因 217
16.3 对网络QoS所需的有效带宽 218
16.4 NGN中QoS的保证 219
16.4.1 网络资源预测机制 219
16.4.2 学习的机制 219
16.4.3 一种预测、仿真和学习模型 219
参考文献 220
 
 

编 辑:张翀
关键字搜索:IMS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